我当初买电车,一半原因是为了那块绿牌。”网约车司机李师傅指着他的电动车坦言,“要是以后绿牌没了优惠,我还真得重新考虑。”这话道出了不少车主的心声。随着乘联会已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合并蓝牌、绿牌的建议,新能源车的“政策特权”时代正走向终点。
过去几年,绿牌意味着免摇号、不限行、免购置税,这些实惠让新能源车快速开进千家万户。以上海为例,一张燃油车牌照拍卖价近10万元,而绿牌免费获取,这对消费者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
新能源汽车的“特殊待遇”正在逐步退出。2023年初,上海率先取消插电混动车型的绿牌资格;浙江也在研究有序取消小客车限行限牌。
国家扶持政策也在平稳退坡。虽然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已延长至2027年底,但2026年后将减半征收。
这表明,“断奶”方向已明确,只是时间问题。
在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相关负责人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65%。行业羽翼渐丰,政策保护伞也逐渐收起。
对限牌城市的消费者来说,绿牌特权是购买新能源车的重要考量。一旦取消,意味着他们需要像燃油车车主一样参与摇号或拍牌,购车成本直接增加数万元。
有测算显示,若补贴和减税全面退场,大部分纯电车型落地价可能上涨1-2万元。在价格敏感的市场,这无疑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政策红利消失,新能源车企将面临真正考验。一些依赖政策生存的企业可能被淘汰出局。
行业将进入“强者恒强”的阶段。像比亚迪、特斯拉这样有技术底蕴和规模优势的企业有望进一步发展,而缺乏核心技术的三四线新势力则前景堪忧。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已达44%。市场已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与市场双驱动。
没有政策优惠,新能源车必须靠真本事吸引消费者。车企竞争焦点正从“续航里程”转向“智能化水平”。
2025年初,比亚迪海豹05 DM-i以8.98万元的起步价配备高阶智驾功能,表明智能驾驶正在成为标配而非奢侈品。
同时,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1%。充电便利性的提升,正逐步消除用户的“里程焦虑”。
固态电池技术等创新也在持续推进,未来新能源车的短板有望被进一步弥补。
站在北京繁华的十字路口,绿牌车流中夹杂着不少高端新能源车。这些售价三四十万元的车型,消费者选择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省那点购置税。
一位刚订购问界M9的车主说:“我看中的是它的智能驾驶座舱和舒适驾乘体验,这些是燃油车给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