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重阳十天雨,就怕重阳一日晴”,这句农谚的意思很好理解,不害怕重阳节下雨,就害怕重阳节晴天。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人们通过经验总结,每逢农历九月初九,出现晴天的话,或不利于后续的农业生产。
至于原因,大家看完下面的内容后,就有答案了。
从天气角度分析
到了重阳节以后,气候上处于秋末冬初的转换节点,如果重阳节当天是晴天,一方面可能会改变冷空气的南下路径。
另外一方面可能会阻隔暖湿气流北上,在冬季的时候,容易形成持续性的干燥天气。
重阳节当天是晴天的年份,北方出现暖冬的比例较高。古人们虽然没有掌握现代气象,却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重阳晴,一冬干”的谚语。
值得注意的一点,今年重阳节出现在霜降之后(属于“晚重阳”年份),当天是晴天的警示意义更为突出。
从农事的角度分析
按照农谚的说法,重阳节当天是晴天,或预示当年冬天气温较暖,对于农作物正常生长,有着一定的农业冲击。
以越冬作物小麦来说,小麦需要经历“低温春化”的过程,才能够正常抽穗。
如果当年冬季是暖冬的话,可能会导致小麦提前返青,一旦遭遇“倒春寒”的话,就会大面积发生冻害。
同时,从越冬期小麦来说,如果冬天雨雪少,麦田中的土壤水分容易蒸发,到了次年春季后,容易出现“春旱”,影响返青以及后续的正常生长。
另外,小麦在越冬期时,天气温度过暖的话,更隐蔽的危害是病虫害的繁殖。
冬季期间的低温和雨雪,可以降低害虫卵与病菌孢子的存活率。
如果当年是暖冬的话,会使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加,等到年后温度回暖,小麦进入返青期后,病虫害的危害加大,容易造成减产。
一旦庄稼出现减产,以种地为生的家庭来说,或许将要面临着饿肚子,因此,就有了“不怕重阳十天雨,就怕重阳一日晴”的说法。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分析
“重阳晴一日,晚稻减半粒”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重阳节这天如果出现晴天,或影响晚稻的灌浆成熟,导致籽粒不饱满,最终造成产量下降。
一方面,晴天会导致田间干旱,对于还未收获的稻株来说,叶片因蒸腾作用失水卷曲,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灌浆不足。
另外一方面,昼夜温差异常,可能导致稻穗灌浆过程中断,形成“半空粒”,甚至籽粒干瘪。
“重阳雨打穗,冬麦好抽穗”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重阳节如果下雨了,对后续冬小麦顺利抽穗、生长有利,也预示着冬麦长势好。
一方面,增强土壤保肥能力,让冬麦幼苗能持续吸收养分,冬前培育壮苗,能安全越冬。
另外一方面,减少了春旱风险,如果重阳节降雨了,或预示土壤储存的水分能延续到次年春季。避免因春旱导致抽穗困难,有利于提高产量。
看到这,结合上述内容和农谚,相信大家对于“不怕重阳十天雨,就怕重阳一日晴”的说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明白了重阳节为什么怕晴天的原因了。
今天就是重阳节,我们这里是阴天,你们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