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刊文指出,在基层调研时,一些单位存在“远看满头大汗,近看原地踏步”的“跑步机风气”。形象的比喻,引发关注和热议,也道出了一种怪象:表面风风火火,实则原地打转。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跑步机”现象。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民服务、综合治理、行政执法、党建宣传……对基层干部而言,为完成各项工作,“忙”是常态。但忙什么、怎么忙,一部分人却有不同的状态。
有的忙着“表面绣花”,在能被领导看见的事上不遗余力;有的热衷“表演忙碌”,朋友圈里加班加点,实际上苦活累活不愿干,难题堵点不会解;有的忙着“磨洋工”,笃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逻辑,不求出成果,也不躺平摆烂,主打出工不出力……干工作最容易的是做样子,这种“跑步机现象”,只会让好政策停在纸上,让群众期待落在空中。
从干部自身来看,这些“走上跑步机”的人大都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把领导注意放在群众满意前,不是想着如何为群众干实事、为地方谋发展,而是琢磨如何给领导留下好印象;缺乏担当精神,面对改革发展的硬骨头,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绕道而行,不是攻坚克难,而是避重就轻。
从机制环境来看,一些单位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也让一些被动“走上跑步机”的干部颇感“委屈”。考核看材料、听汇报,忽视群众的实际感受和评价,无形中助长了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不跟风就没出路;权责不一致,容错空间小,“多干多出错,少干少出错”,不如在“跑步机”上原地打转安全。
病根易找,良方何在?一些基层干部常反映,舆论不时给他们冠上“××式干部”的标签,头上的“帽子”越来越多,怎么摘下来?
老生常谈却不得不谈。干部干部,干字当先。要破除“跑步机”现象,首先要明白为谁干、为啥干。是为当官发财还是服务群众,是为谋取私利还是推动发展,每名党员干部的朴素初心需要不时掸去灰尘、经常自问:我在“跑步机上原地踏步”吗?
其次,必须树立鲜明的实干导向。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里面有句话“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释放更为鲜明的信号:干得好就上,干不好就下,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将趋于常态化。那些“只要不犯大错误就不会下”的思维定式,“做碌碌无为太平官”的想法,百姓不会接纳,制度也不会给予生长空间。
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才能奏响新时代“实”字曲。考核评价干部,不能只看他忙不忙、累不累,更要看他干成了什么事、干得怎么样;不能只听他汇报怎么说、材料怎么写,更要看群众怎么评、实际效果怎么样。同时,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让他们放下包袱,哪怕知道会摔倒也敢往前跑。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只有从“跑步机”上走下来,踏上真正的前行轨道,才能把事业的每一步都踏在实处、走出实效。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 徐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