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中医院以别开生面的中医文化体验,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助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许昌银 唐伟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 本报记者 王 甜
夏季到来,阳气旺盛,是中医倡导的“顺时养生”关键期。多位中医专家从饮食调理、冬病夏治、生活习惯等方面给出建议。炎炎夏日,科学养生,为健康储能。
苦味祛湿双管齐下,科学饮水养护脾胃
“中医讲求‘顺时养生’,根据季节特点调整饮食。”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中医师齐丹认为,夏季酷热多汗,饮食宜以清热解暑、祛湿益气为核心。苦味食物是夏季餐桌上的“黄金食材”,苦瓜、莴笋、苦菊、苦荞麦等不仅能清热泻火,还能激发脾胃运化功能。以苦瓜为例,其含有的苦瓜甙和苦味素可增进食欲,维生素C含量更是番茄的3倍,堪称“天然消暑剂”。
针对此后三伏天湿邪较重的特点,齐丹推荐冬瓜、丝瓜、荷叶、莲子等祛湿食材。“冬瓜性凉味甘,能利水消肿,与排骨同炖既能补充电解质,又可缓解暑湿困脾。”她特别提到山药、红豆等健脾食物,“脾主运化水湿,山药搭配红豆熬粥,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利水渗湿,是老少皆宜的夏季食疗方。”
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徐道明则对夏季饮水有独到见解:“天气炎热时人体出汗多,不宜大量饮水,建议小口、少量、多次饮用。”他推荐自制“三豆饮”——绿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加适量冰糖熬煮,“绿豆清热,赤小豆祛湿,黑豆补肾,三者搭配既能消暑又不伤脾胃。”对于肠胃脆弱人群,他建议用红糖代替冰糖,“红糖性温,可中和豆类的寒凉之性。”此外,酸梅汤、五味子水等酸味饮料也是夏季佳品,“酸味能敛阴生津,缓解出汗过多导致的津液亏损。”
中医认为“暑湿之邪”最易影响脾胃运化,专家提醒:夏季应避免过多食用生冷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阳。西瓜虽能解暑,但不宜冰镇后过量食用;冰淇淋、冰饮等更需节制,以免引发腹痛腹泻。
三伏时节扶阳驱寒,科学疗法显成效
“冬季易患病者多因阳气虚弱,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此时养阳可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齐丹解释道,冬季高发的哮喘、过敏性鼻炎、关节疼痛等疾病,本质多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夏季借助自然界阳气,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可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医师刘兰英进一步说明:“‘冬病夏治’适合呼吸系统的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消化系统的肠炎,骨关节系统的颈椎病、膝骨关节炎等寒症虚症患者。”该院多个科室开展相关治疗,包括三伏灸、三伏贴、刮痧、中药茶饮等多种方式。“建议患者先经医生辨证,再根据疾病和病情选择疗法。”
在门诊中,不少年轻女性选择三伏贴调理手脚冰凉、腰腹疼痛等问题。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任青玲表示:“女性寒凝血瘀、脾肾阳虚者,夏季借助三伏贴可温通经络、驱散寒邪。”她特别指出三伏贴的安全性,“药物无需口服,不经过肝脏代谢,适合各类体质人群,但贴敷者皮肤不能有破损或溃疡,过敏体质者也需谨慎。一般来说,成年人贴敷4—6小时,儿童适当缩短时间,“贴敷后不宜马上洗澡、吹冷气,避免风寒入侵。”
除三伏贴外,齐丹提到的“三大法宝”也备受推崇:刮痧拔罐通过刺激皮肤达到清热活血通络的作用;艾灸足三里、丰隆等穴位则能有效祛湿,“足三里是胃经合穴,艾灸可健脾和胃;丰隆为化痰要穴,能祛湿化痰。”
午睡运动兼顾,避开误区养阳气
“夏季天黑得晚、亮得早,可晚睡早起,但需增加午睡。”齐丹强调午睡的重要性,“11 点到13点是最佳午睡时间,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既能养心又能缓解疲劳。”江苏省中医院专家也指出,午间小睡是调养心气的重要方式,即使无法入睡,闭目养神15—20分钟也能起到恢复精力的作用。
运动排汗是夏季祛湿的关键。徐道明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适度运动,如快走、瑜伽、八段锦等,“运动至微微出汗即可,既能排出湿邪,又不会因大汗伤津。”他特别提醒避免在烈日下运动,“暑热夹湿易引发中暑,运动后不宜立即吹空调或喝冰水,以免寒湿闭阻毛孔。”
睡前泡脚也是夏季养生的“秘密武器”。专家表示:“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20分钟,至微微出汗,可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湿气排出。泡脚时可加入生姜、艾叶等,增强温阳散寒的效果,但阴虚火旺者需慎用。”
生活中还需避开几大误区:长期待在空调房易导致“暑湿困表”,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建议空调温度不低于26℃,定时开窗通风;久穿湿衣、拖鞋易使湿邪入侵,应及时更换干燥衣物;熬夜会耗伤阳气,夏季虽可晚睡,但不宜超过23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重养‘长’、宜养心、宜避暑除湿。”齐丹总结道,三伏天是养生的黄金时期,遵循中医“治未病”理念,通过饮食、疗法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既能预防冬季疾病,又能为全年健康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