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在宜兴埠镇宜赵路社区,总有一群银发身影穿梭在楼栋之间,挎着工具包的老工匠“叮叮当当”加固花园长凳,戴着老花镜的“科技员”手把手教老伙伴使用智能手机,捧着笔记本的“银发管家”记录着邻里需求,这支平均年龄58岁的“阳光旭彩”志愿服务队,正在用最朴实的方式在老旧小区的砖瓦间编织着社区的温暖。
多元服务织就邻里经纬
服务队有3支“宝藏”小分队:健康小分队不仅定期开展义诊,更上门为卧床老人检查身体;“夕阳伙伴伴我长行”谈心小分队通过“心灵茶话会”让老人找到了倾诉心声的树洞;擅长水电维修的老工匠小分队随时待命解决邻居难题,他们用各自的本事解决着居民的实际问题。
每个月小广场都会有一天变身为微型集市。几把红色遮阳伞下,医生志愿者量血压的队伍排得很长,理发推子的嗡嗡声里夹杂着家长里短的温馨,法律咨询台成为大家化解心结的春风驿站。
温暖关怀守护岁月静好
对于独居老人,志愿者们有套特别的方法。每周两次的“敲门行动”雷打不动,91岁的张奶奶家里总备着两把椅子:“小王他们来量血压,顺便陪我唠嗑,比吃药还管用。”“保家卫家”老伙计们遇到刮风下雨会细心检查楼道窗户,夏天为邻居送上绿豆汤,冬天帮忙晒被子,这些细碎的关怀成了安心日常。
每周日的活动室总是格外热闹。平均年龄70岁的朗诵团成员们捧着自创的《电梯里的春天》诗歌,在社区直播间倾情献声;隔壁房间的剪纸教学现场,80岁的李奶奶正手把手教年轻人剪窗花。“孩子们教我发微信,我教他们剪窗花,这叫‘手艺换科技’。”李奶奶笑着说。这样的代际交流已开展上百次,不少老手艺找到了新传人。
共建互助点亮邻里星火
服务队和共建单位搭建起独特的公益生态圈:社区诊所定期培训急救和健康养生知识,中学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理发店等周边商户组成“爱心补给站”。最近筹划成立“能人工作室”,招募有手艺的社区达人开发特色课程。巡逻队的老党员王阿姨道出真谛:“服务队没什么高深理论,就是把每家每户当自己亲戚来处。”这份朴素的邻里情,正在老旧小区里生长出新的生命力。
如今走进社区,树荫下义诊的白大褂映着晚霞、谈心角老人们围坐分享养生心得、活动室里飘出阵阵欢声笑语。正如志愿服务队的名字一样,这些银发志愿者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阳光”融化孤独,让“旭彩”晕染邻里情谊,真正把“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变成了现实。 通讯员 冯琛琛
下一篇:乳腺癌手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