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周慧虹
在田野林间采摘徒步、在民居老宅中体验民俗文化、在大锅土灶旁品尝有机食材……如今,传统景区之外,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到广袤田野间体验“乡味”。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全国乡村旅游从业总人数为712万,同比增长2.2%。
当前,发展乡村旅游正当其时。它不仅拓展了休闲经济新场景,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大众多元化的文旅消费需求,并且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得力抓手。乡村旅游升温,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升级,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有助于活态传承文化遗产,重塑乡土文化认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于越来越多游客向往这种旅游方式,将乡村视为向往中的“诗和远方”;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一系列文旅产业发展政策。《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着乡村旅游发展驶上快车道,激发一大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蓬勃发展。
以文旅促乡村振兴,已经有不少地方探索出可行路径,不过,也要看到有些地方为了搭上文旅发展快车,一味向城市看齐,拆除原有建筑,建起一批与城市雷同的旅游设施,简单复制城市休闲项目,结果在“千村一面”中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不仅成效有限,还给乡村发展造成沉重负担。既然是乡村旅游,就得有乡土气息。这种乡土气息不仅指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乡村建筑、土特产等,更多的是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在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千村一面”终难长久,深挖本地资源,打造特色名片,方为立身之本。
乡村旅游要有乡土气息,也要玩出新意。如今人们对旅游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也应向更注重体验性、更具融合性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颜值”大幅提升,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与此同时,多地涌现出一批“村”字号创新文旅产品,“村BA”“村超”“村T”“村歌”“村播”等频频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亲身体验,这些探索之举,正是对和美乡村生活、特色乡土文化的绝佳展现。
用好本土资源,寻求差异化发展,更好满足大众对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的美好向往,进一步推动乡村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旅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定能越走越宽广。
上一篇:让规范管理为基础教育护航
下一篇:葡萄与小龙虾共生的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