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呼和浩特5月27日讯 (记者 刘洋)记者从呼和浩特市科技局获悉,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有80个农畜产品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涵盖农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及奶制品等多个领域。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科技创新对传统农牧业的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实现从经验种植到数据驱动、从初级生产到高附加值发展的转型升级。
在品质提升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组建的农草畜产品品质评价与大数据分析团队,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创新构建“评价有模式、模式显变化、变化现规律”的营养品质评价体系。
该体系通过科学解析农产品品质密码,成功挖掘出托县辣椒维生素C含量达参考值1.4倍、钾元素含量超参考值34%、硒元素含量达参考值1.3倍等关键数据,精准诠释了“托县辣椒辣香浓郁、营养均衡”的品质特性,为同类产品提质增效提供了科学范本。
科技创新正重塑传统农牧生产方式。该团队依托自治区十余年农畜产品检测数据搭建的“农草畜品质大数据分析平台”,已发展成为产业升级的“智慧中枢”。平台通过可视化分析技术,首次揭示和林羊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常规羊肉高13.2%,蛋白质含量19.8g/100g,鲜味氨基酸总量突破6.7g/100g,为养殖企业优化饲料配比、改进饲养模式提供数据支撑。 该平台还可对食材的剪切力、胆固醇等27项指标进行多维度分析,助力蒙餐企业研发出标准化预制菜产品,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品质管控。
面对消费升级新需求,科研团队构建的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品质数据库已收录3.2万组检测数据,研发的产地溯源大模型可实现产品精准“身份认证”。消费者通过输入检测数据即可追溯产品原产地,该技术使武川莜面、清水河小香米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仿冒率下降62%。同时建立的分类鉴定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产区产品硒含量、氨基酸构成等112项指标差异,有效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产业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上一篇:约定好的抚养费不够还能增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