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靓
准备、开机、检查……5月26日,在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一楼物探仪器室内,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正高级工程师王金海正和同事一起给地球物理探测设备进行室内仪器校验。环顾四周,地面上、窗台上、桌子上随处可见矿石标本,不难看出,他常年与石为友。
随后,王金海又准备好地质罗盘、地质锤、GPS定位仪等地质勘探设备,开春以来,他和同事一直奔赴在青海广袤的山谷和旷野间开展勘探工作。“我们团队目前正在开展电磁法探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提供资源保障。”王金海说:“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我们希望在精确探矿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2006年7月,王金海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学专业毕业后,连家都没回便赶到单位报到,成为一名地质勘探队员。用他的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为尽快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他沉下心来边工作边学习;为获得野外地质环境一手资料,他穿越戈壁、攀越雪山、深入草原,长期奋战在资源勘查与地球物理研究一线。
野外工作19年,王金海勤学、钻研、苦干,逐渐成长为一名兼具扎实专业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地质工作者。肩负重任,他在综合物探方法、厚覆盖区找矿技术、矿集区物探技术、城市地下空间与病害体探测、地球物理数据库建设及成果开发利用、电磁法技术装备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
在野外,王金海习惯早起,他喜欢多走、多看、多钻研、多思考。“能看到普通视角不曾看到的生态美景,能领略到青藏高原的独特魅力与丰富资源,这是地质工作赠予我的珍贵礼物。”说起野外工作,王金海打趣道。于是,便有了他无法忘记的璀璨星空和成群的珍稀野生动物自由奔驰,有了攀登高山、俯瞰深谷的畅快淋漓,这些都成了王金海口中的“野外趣事”。
积极阳光的王金海在遇到地质勘查技术难题时,勇于直面困难和挑战,经过不断的技术突破,最终实现项目预期目标。
2010-2017年参与的“青海省祁漫塔格厚覆盖区找矿技术研究和找矿突破”成果,在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推广后,推动整装区铜铅锌资源量跃升至600万吨,铁矿石量达到5亿吨,提升了绿色勘查水平。
2012-2018年主持的“青海省卡而却卡-那西郭勒矿集区综合找矿方法技术研究与找矿突破”成果,提出两个成矿系列的找矿方法技术组合,综合找矿快速突破,新增多金属资源量超百万吨,实现资源综合勘查和保护利用。
2013-2020年主持完成的“青藏高原北缘(青海段)矿集区物探找矿方法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成果,建立“3+”绿色探测技术体系,根据不同矿床类型提出有效的物探方法组合技术,取得一系列具有原始创新的科技成果。
此外,他还带领团队首次对青海省重、磁等基础物探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建库,建立了1∶5万重、磁、电综合物探调查和矿集区物探方法技术体系,引进大深度广域电磁、高精度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方法技术与装备,开展青藏高原适用性研究改进,提高自然资源勘查精度。
2017年,他主持建立青海省首个地学专业院士工作站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科研平台,推动青海省地球物理专业的发展。
近年来,王金海贯彻“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理念,积极拓展技术、业务与市场版图。他大力推进与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公司及大型企业的合作。带领技术人员奔赴广东、内蒙古、新疆等地,参与重大攻关项目的联合施工。2011年和2015年,他分别带队前往东非和中亚,开展两个项目的野外实施及研究报告工作。通过这些“传帮带”的实践,不仅拓宽了地质勘探的技术手段,也进一步培养壮大了队伍。
“地质工作是严谨的科学,绝不能含糊。同时,地质勘查不仅是寻找矿产资源,更是服务社会、保障国家资源和民生安全的重要方式。”王金海说。
星光不负赶路人,王金海在地质找矿领域以创新技术不断改写高原勘探历史。未来,他将继续满怀热忱地投入地质研究领域持续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