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7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首轮优质粮食工程启动实施以来,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加强。目前,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据调查,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由10年前的8%降至3%左右。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持续推动粮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向经济动能转化。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副司长唐成表示,2017年,首轮优质粮食工程启动实施,支持各地统筹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三个子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粮食绿色仓储方面,全国1200多家粮食仓储企业积极参与实施高标准粮仓建设、老旧仓房升级改造,仓房隔热、气密等关键性能明显提升,绿色储粮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超5500万吨。
在品种品质品牌方面,制定优质粮食团体和地方标准286项,支持开发粮油新产品,推动加工能力转型提档,不断提升粮油品质;加大区域品牌培育建设和宣传营销力度,打造“山西小米”“吉林大米”“水韵苏米”“齐鲁粮油”“天府菜油”等34个省级粮食区域公用品牌。
在粮食机械装备方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大力推动粮机先进装备研发和产业化。今年抓住“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时机,推动粮机装备更新升级,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重点支持成品粮油加工、主食加工、饲料加工、粮食深加工等粮油加工设备更新,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十四五”期间,共实施粮机升级改造项目1057个,推广应用粮机装备约3.3万台(套)。
在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方面,累计为全国农户配置1000万套科学储粮装具,指导各地充分发挥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助农减损增收。据调查,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由10年前的8%降至3%左右,国有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的合理范围内。推动全谷物产业健康发展,推进粮油适度加工标准化试点,引导合理加工。积极挖掘米糠、麸皮、豆粕等综合利用潜力,促进粮油资源综合高值利用。
唐成表示,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加快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持续推动粮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向经济动能转化,构建粮食安全和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着力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