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的毕业季,两份特殊的“毕业论文”正在麦田里生长。一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应届生蔺新茹的“低升糖挂面产品的工厂设计”,另一份是植物保护学院应届生王庆瑞的“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方案”。他们的论文选题源自农户的愁容,研究数据来自田间的汗水。
当其他高校学生忙着在图书馆赶论文的时候,山农大学子早就把课堂搬到了麦田地头,去解决真实的农业生产难题。
文/片 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蹇悦 泰安报道
“张奶奶的一碗面”
与一条产学研链
“张奶奶说,她这辈子最爱吃面食,尤其是面条。但每次只能吃一点点,因为她有血糖方面的困扰。”回忆起选题初衷,蔺新茹的眼神里仍有触动。2023年寒假,在“万名学子联万村”调研活动中,这位食科专业的女生走进莱州农户家,发现了糖尿病患者对高升糖面食的无奈。
这次调研,让蔺新茹意识到,身边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和肥胖人群,他们渴望控制血糖,却面临着面食升糖指数高的问题。于是,她决定开发一款低升糖指数的面条。
在导师指导下,蔺新茹把毕业课题定为“年产3000吨低升糖挂面的工厂设计”。她查阅文献发现,传统面条的高升糖指数与原料和工艺密切相关。于是,在产区的实验室里,蔺新茹开始了产品的配方和工艺模拟工作。为了使配方更加科学合理,她多次前往周边工厂进行调研,了解实际生产中的工艺参数和设备情况。
对于即将到来的产区答辩,蔺新茹既紧张又期待。这次答辩的对象多元化,包括农户、工厂技术工人、政府部门领导和专业导师。
“她希望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答辩对象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让他们理解并接受这款低升糖挂面,最终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解决百姓的健康问题。”答辩前夕,蔺新茹仍然在反复修改汇报材料。
“一株病麦”背后的
粮食安全保卫战
植物保护学院应届生王庆瑞的选题,源于北方麦区的一场“隐形灾难”——小麦茎基腐病。这种病害能使亩产骤降甚至绝产,农户却常因“看不见”而错过防治时机。“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但农民不知道何时用药、用什么药。”他一针见血地说道。
王庆瑞在大三时来到依托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乡村振兴驿站,开始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研究。他还记得第一次和农户交流时,农户最关心的就是收益和成本。种粮大户担心使用种衣剂和药剂的成本是否会抵掉收益,人力成本是否会增加。这些问题让王庆瑞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探索,更是关系到农户切身利益的实际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王庆瑞经历了播种期划分试验小区、返青期打药施药等环节。最难忘的,是冒着烈日去田间统计病害发生情况。在天气最热的时候,他和同学们一调查就是一天。看着那些因药剂效果不好而发病严重的小麦,他深知如果这些药剂用到农户手中,将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王庆瑞和同学们认真筛选每一种药剂,记录每一组数据,希望能找到最佳的防治方案。
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王庆瑞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们确定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关键用药时期,筛选出了高效药剂。这些成果不仅能减少农户的用药成本,提高防治效果,还能保障小麦的高产稳产。
“如果每一亩地产量稍微高一点,农户的生活可能会更好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可能会更加执着于为更多农户推广更好的产品,为他们制定更好的防治措施。”王庆瑞说。
学子今年的毕业答辩
将充满“泥土味”
“过去本科生论文常‘飘在天上’,现在要‘扎进土里’。”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代兴龙举了个例子,学生发现“减垄增地”技术能让小麦增产8%-14%,但农户起初持观望态度,直到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摆在眼前。
不同于传统的校园答辩,山农大学子今年的毕业答辩将充满“泥土味”。
如今,山东农业大学已在全省布局1万多个乡村振兴驿站,形成了“学生常驻、导师常联、成果常用”的产区育人网络。本科生在大二学年确定实习导师,在理论课程学习之余,跟随导师深入生产一线实践调研生产问题、民生难题,而后明确产区选题,并依托遍布全省的驿站开展创新研究、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以切实有效的成果产出完成毕业论文。
“让政府部门、种粮大户、农技推广员给学生打分,是我们最看重的环节。”代兴龙介绍,在这种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下,学生们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是只会做实验的学霸,也不再是只会背课本的大学生,而是成了“准工程师”“田间秀才”。只有经过在麦田里的摸爬滚打,他们才会真正明白,大学里的专业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植物保护学院讲师张莉对此有发言权。刚刚提及的小麦茎基腐病研究,就开始于2017年。
“当时潍坊昌邑的一个种粮大户找到我们,说受盐碱地影响,地里的小麦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茎基腐病,亩产量仅有二三百斤。”据张莉回忆,从那以后,他们就在潍坊昌邑开展了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控的探索。经过多方努力,昌邑那位种粮大户的小麦产量,从最初的亩产二三百斤提升到了七八百斤。“直到去年,我们关于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控的措施,也被推为了山东省的农业主推技术。”
面对即将到来的本科生论文答辩,张莉认为,这不是普通的毕业季,而是学生们农业科研生涯的真正起点。“学生看到自己的研究能守护‘一亩地的生计’,才会理解专业的意义。”
上一篇:王楚钦力克雨果,男单11连冠
下一篇:低碳环保热闹 浪漫一路吸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