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原标题:京津研发+河北转化
京津冀协同赋能生物医药新高地
随着京津冀协同走深走实,一座生物医药新高地——国际生物医药园正在“华北药都”石家庄高新区崛起。在这里,企业初创期研发成本可降低40%,成果转化周期缩短3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京津企业和科创人才被吸引到这里,形成了“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同创新格局,也推动了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深度融合。
三地协同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
北京富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肠道微生态治疗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3月,该企业正式落户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成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
该公司董事长张家树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落地河北之前,公司在北京已与十余家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合作。“落地河北后,我们又和当地20多家医院开展了合作,销售额增加了15%-20%。”入驻园区仅半年多,该公司就建成了全国首个由政府审批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功能开发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医学检验实验室,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提供菌群检测分析和菌群移植技术。
“石家庄拥有深厚的产业积淀,依托完备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上园区的专项政策支持,可实现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无缝衔接。”这正是张家树在京冀两地布局产业的考量。目前,富玛特已完成京冀两地协同产业布局。接下来,公司还计划在天津打造区域研发中心和肠菌库,为当地医院提供菌群移植技术。“那边还有十几家治疗孤独症的康复机构,也希望引入我们的技术。”张家树说。
早在2023年,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兰举就带着团队入驻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他是石家庄人,博士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和张家树一样,也是看中了石家庄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在2013年选择回家乡创业。
徐兰举坦言,从研发实力来说,北京聚集了很多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顶级人才,实力最强,石家庄作为“药都”,产业比较聚集,而天津作为其母校所在城市,也为其团队输送了不少研发人才。于是,公司便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在北京、天津解决“卡脖子”的研发难题,在石家庄侧重转化。
政策带来化学反应
吸引京津冀科创企业与人才
在徐兰举眼中,石家庄的吸引力还源于“政策与人才的化学反应”。他坦言,刚准备创业时,不少人建议他去南方,彼时,河北的营商环境和政策不如一些南方大城市。但近三年来,他明显感觉河北的营商环境进步了很多,“无论是相关材料成本还是政策支持,对我们这种创业企业越发有利了。”
得益于园区的支持,徐兰举的团队入驻园区后实现了轻资产运营,无需自建厂房,也不用购置实验设备。“我们直接用园区的共享实验室,虽然是收费使用,但这个费用很低。此外,园区甚至还能帮我们带来投资。”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科创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让徐兰举安心的是,得益于石家庄出台的“15条人才新政”,公司招人容易多了,还吸引到很多高学历人才。他的团队也从十几人的规模发展至50人,其中超过一半是研发人员,主要来自南开大学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还有来自北京的科研人才加入。“公司的研究院宋博士是南开毕业的,他放弃了一家大型企业的优厚待遇,甘愿拿着折半的薪水加入我们团队。”
有了政策支持和人才加入,徐兰举在家乡创业得心应手,他计划让公司立足河北辐射全国乃至全球。而对于从北京过来的张家树而言,两地协同办公的挑战主要是人员管理。为此,他从北京派出博士后杨雪娇到石家庄带团队。作为河北人,杨雪娇很开心,因为她的上下班通勤时间大大缩短了。
杨雪娇说,在北京入职时,她已经落户北京,来到石家庄,当地还提供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和安家费等奖励,“真的挺有吸引力的”。2023年11月,石家庄围绕“引、育、用、留”,出台涵盖产才融合发展、创新引才渠道、人才奖励激励等六个方面的“15条人才新政”,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全周期服务。
和徐兰举的团队一样,杨雪娇也享受到了园区共享实验室带来的便利。她还记得,刚到石家庄时,公司的设备还没买全,团队就用上了共享实验室的设备,包括PCR基因扩增仪、摇床、凝胶成像仪等,顺利启动了在石家庄的研发工作。
助企业降低成本
缩短成果转化周期
石家庄的生物医药产业根基深厚。据了解,华药集团前身华北制药厂1958年在石家庄建成投产,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抗生素生产企业,被誉为“共和国的医药长子”。此后,随着多家大制药厂及与之相配套的工厂和医药企业相继建成,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之一。
近年来,为加强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石家庄在高新区规划建设了总面积2.8万亩的国际生物医药园,构建集研发、孵化、产业化、销售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石家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大机遇,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管委会副主任高健介绍,2023年5月以来,园区共招引生物医药项目151个,包括科兴生物、华大基因、古巴生物医药技术集团等。
说起园区招引生物医药项目的优势。高健说,这里的土地价格优厚,对于比较好的项目,园区还提供配套的投资和资金支持。“此外,我们还组织了专家团队,对于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审批难题,会积极提供帮助,努力帮企业缩短审批时间。对于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我们也会协助对接,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我们还会牵头谋划项目,并招引对此感兴趣的企业开展合作。”
走进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的中央创新区1800平方米的共享实验室里,精密仪器高效运转,满足了企业的研发需求。高健自豪地表示,这种轻资产创新模式吸引了15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及科研机构入驻。“此外,我们还引进了国家药监局特药检查中心,这是全国唯一专注于特殊药品的监管服务平台。2025年4月,该中心组织国家药监局药审专家与8家企业面对面问诊,大大降低了企业研发偏差和风险。”
数据显示,2023年,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2024年达到了1257.2亿元,同比增长10.7%;2024年石家庄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81.2亿元,占全市的46.2%。
“未来,园区还将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和人才加入,并继续优化创新服务生态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今年我们将着力打造细胞与基因技术、特色原料药、特殊药品三个特色产业园,不断擦亮‘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的产业品牌。”高健说。供图/受访者
上一篇:成都入选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