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易方达基金发布的一则高管变更公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明星基金经理张坤卸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未来将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这一看似常规的人事调整,折射出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正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投资回报转变的趋势。
这一转变背后有着政策的明确引导。5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督促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同日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用25条具体举措为行业转型绘制了路线图。在此背景下,“投研系”高管退出管理序列、回归投资本业,正是行业响应监管号召、主动求变的生动注脚。
当前,监管部门、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三方力量正在形成合力:监管通过制度设计重塑行业生态;基金公司调整组织架构和考核机制;基金经理主动卸下行政“包袱”回归投资本源。这种协同变革,正在开创投资者、从业者和机构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以投资收益为核心
吴清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特别强调:“这个时代在呼唤新的伟大投资家。”制度设计正是培育这一土壤的关键。《方案》作为落实中央“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决策部署的关键举措,将“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置于突出位置,在基金运营模式、考核评价制度等多个关键领域进行了系统性安排。
在基金运营模式方面,《方案》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率。这一改革直指公募基金行业“旱涝保收”的顽疾,将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深度绑定。当基金业绩明显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时须少收管理费,显著超越时适用升档费率。这种市场化调节机制促使基金公司真正将注意力转向投资能力建设。
“过去规模决定奖金,现在要看客户赚没赚钱。”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经理坦言,长期看专业价值拥有了定价权。
在考核评价方面,《方案》要求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其中,对基金公司高管的考核,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这种长周期考核机制能够有效遏制短期投机行为,引导行业关注长期价值。
在政策指引下,行业各方已形成高度共识,唯有专注投研核心能力建设,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团队化、流程化的投研体系是资管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正是通过系统化的投研体系和科学的利益绑定机制,实现了长期稳定的超额收益。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当前的制度创新,实际上是在加速与国际最佳实践接轨。
回归投研主业或成趋势
事实上,张坤的职务调整并非个案。据统计,自2024年以来,包括万家基金黄海、信达澳亚基金冯明远、南方基金史博在内的多位投研出身的高管选择卸任管理职务,回归投资一线。这一现象背后,正是基金行业对“投研立司”定位的再确认。
长期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存在“投而优则仕”的晋升路径,即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往往会被提拔至高管岗位。这种安排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激励人才、留住核心力量的作用,但随着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其局限性日益显现。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相关人士分析称:“基金经理兼任高管后,部分工作时间被行政事务占据,投研精力难免被稀释,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质量和持续性。同时,管理岗位的考核导向往往侧重于公司规模增长和经营指标,投资职责则要求专注业绩回报,二者往往难以两全。”
这种冲突可能影响基金经理的专业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投研能力的持续积累,专业化分工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华北地区某中型公募机构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随着监管部门引导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基金公司正在重构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让投研与管理各司其职、相得益彰。例如,在激励机制上区分‘管理序列’与‘专业序列’,为投研人才提供独立晋升通道,而非简单赋予行政头衔等。”
事实上,这一轮投研基金经理“减负”回归投研本业的趋势,早在监管政策中就已埋下伏笔。2022年4月26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提出“着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的要求。如今,“投研系”高管主动卸下行政担子,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聚焦于投资研究、策略优化等专业领域,不仅是对监管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对资管本源的回归。
这一现象也反映出行业正在建立三个共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投资者获得感是衡量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尺、长期价值创造是资管机构的立身之本。正如一位投资老将所言:“只有专注,才能更好地践行价值投资理念,才是对持有人最好的负责。”
市场数据也在印证这一现象的积极效应。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相关人士以南方基金史博为例分析称:“在2024年9月份卸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后,史博管理产品的业绩表现有所提升。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20日,史博管理的基金2025年超额收益已跃居同类前25%。虽然短期业绩可能受市场波动影响,但长期来看,专注投资的基金经理往往能创造更持续、更稳健的投资回报。”
上述案例生动说明,当基金经理能够全身心投入专业领域时,其投资效能将得到充分释放,最终惠及广大基金持有人。
三方共赢格局渐次成型
这场由监管政策引领、行业主动求变的转型,正逐步构建投资者、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三方共赢的新格局。
“投资者将成为最直接的受益群体。”池云飞认为,专注度提升的基金经理能够提供更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包括更深入的市场洞察、更精准的投资决策以及更科学的资产配置,进而帮助投资者实现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
一位有着十年基金投资经验的投资者深有感触:“看到基金经理能够专注于投资研究,我对长期持有优质产品更有信心了。”
对基金经理来说,“专注投资”让职业发展路径更加清晰纯粹。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相关人士分析称:“一方面,基于长期业绩的薪酬体系使投资能力获得市场化定价;另一方面,专注投资的专业环境让价值创造更加可持续。”
多位受访基金经理表示,在为投资者创造回报的过程中,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合理的物质回报,更重要的是专业价值的实现感和职业成就感,这种正向循环又持续激励投资管理水平的提升。
对基金公司而言,从“规模竞赛”到“能力筑基”的根本转变,有助于构建长期核心竞争力。
华北地区某中型公募机构人士透露:“我们正在推进投研体系的全面升级,夯实投研根基,差异化创新实践,以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中小基金公司也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相关人士认为,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机制,使得那些坚持“精品店”策略、专注特定领域的中小公募机构,有望凭借特色化的投研体系和产品布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独特的发展路径。
当投资者的利益诉求、基金经理的专业追求和基金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有机统一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将被全面激活。
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方案》提出,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面对这一要求,行业各方仍需持续发力。
池云飞建议,各类规模的基金公司应当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构建差异化投研体系。中小机构宜采取“小而美”的发展策略,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打造特色化产品标签;头部机构则应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在创新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同时加快国际化布局步伐。在公司治理层面,基金公司需要建立长短兼顾的考核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投研人才提供持续成长空间。
就基金经理而言,池云飞认为:“专业专注是立身之本。基金经理应持续深化投研积累,恪守‘投资者利益至上’原则,避免追逐市场热点和‘风格漂移’;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践行稳健可控、风格清晰的投资策略,切实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长期回报。”
华北地区某大型公募机构人士表示:“公司致力于打造真正的‘长跑型’资产管理机构。未来将着重强化投研体系建设,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持续探索更符合投资者需求的产品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公募基金在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中的专业作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泰信基金的创新实践颇具借鉴意义。该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其首创的立体化协作投研机制,通过搭建数字化投研平台,实现跨部门的知识共享与策略协同,不仅提升了投资决策效率,更形成了可沉淀、可传承的机构化投研能力,有效降低了关键人才流动带来的业务波动风险。
随着制度设计的持续优化,当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投资者的利益实现深度绑定,当更多基金经理能够心无旁骛专注投资,公募基金行业必将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此过程中,专业专注的投研文化将日益深入人心,成为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原标题:基金经理回归投资本业折射行业转型 “能力筑基”才是基金业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73)
上一篇:我省今年计划招聘特岗教师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