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智能科技的魅力——记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
图为公众在科学展示区观看水下仿生机器鱼。本报记者 洪星摄◎本报记者 陆成宽
仿金枪鱼机器人在水中灵活游动,快速巡航;只要观察一下你的微小动作,“智能读心”机器人就能看懂你的心情和感受;给出一张救护车图片、一段森林救火的视频和一段警笛音频,“紫东太初”大模型就能准确识别并讲述一段完整的救援故事……
5月24日,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开启。活动通过科学展示、互动展演、科学体验、科普讲座等四大板块,向公众集中呈现了智慧医疗、仿生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的十余项科研成果。
观众在机器人旁坐下,颈部涂上超声耦合剂,志愿者用掌上超声设备在观众脖子上扫描约2分钟,就完成了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这是记者在“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现场看到的一幕,完成这项筛查任务的是颈动脉超声扫查机器人。
颈动脉就像给大脑供血的“高速公路”,如果这些“高速公路”堵住了,比如长了斑块、变狭窄了,就可能导致脑梗、中风等疾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筛查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这款机器人由‘机器人+人工智能+掌上超声’三部分组成,机器人相当于‘智能导航员’,只需跟随它的提示,新手也能完成颈动脉的高质量扫查;人工智能如同一位‘阅片专家’,能像医生一样精准分析超声图像,自动生成诊断报告;掌上超声设备只有手机大小,整个设备轻巧便携,可以装进急救箱,实现入户检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晨告诉记者,这款机器人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和社区诊所使用。
戴上数据采集手套,就能遥控指挥灵巧操作机器人,你的手部做什么动作机器人就跟着做什么动作。在灵巧手与通用灵巧操作机器人展区,等着现场体验的中小学生排起了长队。
“这套设备穿戴在人的身上就可以实时采集人手的精细动作,把采集到的数据再映射到仿真环境中,我们就看到了屏幕中的仿真手能够复现出人手的相应动作,同时机器人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佳指着多关节人手数据采集手套向记者介绍,这套设备可以帮助和代替人类完成许多操作任务,可应用于科研、服务、特种、工业等多个领域。
在现场,“紫东太初”打造的数字人“小初”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小初”不仅能读懂图片、看懂视频、听懂声音,还能进行中文续写、双语翻译,会吟诗作赋,生动证明了通过图片、文字、语音三种模态的关联与协同,可以有效地提升机器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让AI接近人类想象力。
“我们设置这些互动体验项目,目的是让青少年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科技魅力,激发科学探索热情。同时,活动通过虚实结合的多元展示形式,系统化地向公众展现了智能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科技处处长韩伟说。(陆成宽)
原标题: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智能科技的魅力——记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