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5月23日,恒瑞医药将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又一家A+H两地上市的国内大药企。港股开盘直奔4000亿港元,几乎拉平了A/H价差,羡煞多年因港股流动性而折价的A+H双地上市公司。
恒瑞医药本次发行2.25亿股H股,发行定价为 44.05 港元/股。本次恒瑞 IPO 总募资 98.9 亿港元,也是近五年港股IPO的医药公司中融资额最高的。
一直向资本市场助力(分红)的恒瑞,花着上市公司体系内的资金做研发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在众多借助资本力量“光着脚做研发”的biotech面前,恒瑞如今也要嫁接一些新的资源,来推动公司进一步发展。
此次 IPO 基石投资者阵容豪华,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景顺(Invesco)、瑞银资管、高瓴资本等,认购总额为 5.33 亿美元(约 41.31 亿港元)。
早在今天上市前,恒瑞H股暗盘交易涨幅超过25%,反映出市场对标的的强烈信心。A股市场同步响应,自招股启动至定价日,其A股股价累计上涨7%,AH股价差从定价时的28%收窄至19.3% (药企平均股价差27.4%)。
不管是IPO融资额还是股价,可见市场对恒瑞还是很有信心的。
恒瑞的财务状况非常健康。根据2024年报显示,恒瑞医药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3%;2024年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增长47.28%;净资产收益率从2023年的10.8%提升至2024年的13.9%,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74.2亿元,较净利润的现金流保障系数达1.17倍,自由现金流(经营现金流-资本支出)达58.9亿元。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8.88%,对比行业,其资产负债率较复星医药(55.2%)、石药集团(42.1%)低30-40个百分点。
恒瑞这种“高现金、低负债、强研发”的财务特征,使其仅靠自己的盈利能力就能支撑研发, 因此,自从2000年A股上市以来,恒瑞医药未通过增发或配股融资。
如此不缺钱的恒瑞,为什么在此时以股权稀释、牺牲流动性和折价发行等代价,奔赴港股上市呢?
根据恒瑞招股书显示,此次港股上市的重要目的是出海。
2000年上市时,恒瑞医药营收为4.85亿元,净利润为6553.75万元。到2020年,恒瑞医药营收已攀升到277.3亿元,净利润为63.28亿元。而其收入主要来源是仿制药。但2021年,受集采影响,仿制药收入一路下滑。直接影响到了恒瑞2021和2022年的营收。2024年,纳入第九批国家集采的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纳入地方集采的吸入用七氟烷和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在2024年销售额同比共减少8.44 亿 元。
在仿制药收入持续下滑的同时,国家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创新药的发展,2024年,国务院出台《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促进创新药的发展。
在行业发展、政策影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主营业务仿制药已经无法提供持续长久的营收了,只有创新药的研发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长久的利润。恒瑞自然早就看到了这个趋势,早就开始往创新药转型,靠着创新药的营收,恒瑞从2023年开始业绩回升,2024年底创新药收入大幅超过仿制药,2024年亮眼的业绩也是由创新药的销售带来的。
创新药的盈利能力是药企未来能否存活的关键。但是,创新药在国内的营收能力实在有限。
一方面,创新药价格昂贵,渗透率较低,肿瘤领域的创新药患者渗透率为28%,远低于美国62%。纳入医保是提高渗透率非常重要的方式,但医保谈判压价影响创新药利润。2024年医保续约谈判中,PD-1单抗年治疗费用降至3.9万元(美国市场:15万美元),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价格砍至1.2万元/月(对标的同Class产品美国定价:1.2万美元/月)。
另一方面,国内创新药的内卷严重,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2025年中国在Top20热门靶点的研发集中度较2020年提升47%,PD-(L)1靶点国内申报企业数达78家,较2023年增加12家;HER2 ADC赛道竞争白热化,46家申报企业中29家处于临床II期及以上阶段,在CLDN18.2、GPRC5D等新兴靶点的研发占比超80%。
总之,国内创新药的市场就这么大,而内卷又极其严重,因此,创新药想要盈利,出海是必须的选择。
但恒瑞对全球化布局的能力相对较弱。
虽然恒瑞已经在BD、newco上做过很多成功的尝试了,但在自主建立全球研发临床销售网络方面,一直不是很顺利。
2021年,恒瑞支出6.43亿元用于打造国际化的临床研发团队,并推出全球化子公司Luzsana,专门负责在中国之外市场的药物开发和商业化,高管团队囊括美国、欧洲、澳洲、日本等外籍高管。然而,仅仅3个月就陆续有管理层离职,包括恒瑞美国/欧洲首席执行官Scott Filosi和恒瑞美国/欧洲首席医学官Joseph E. Eid。
恒瑞也曾启动吡咯替尼(SHR-1258)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计划在欧美等20个国家入组800例患者,旨在拓展该药物的国际适应症。
但2023年,由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合作研发的Enhertu(DS-8201)公布DESTINY-Breast04试验数据,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显示显著疗效,迅速获得FDA批准。该药物2024年全球销售额突破45亿美元,直接挤压吡咯替尼的市场空间。和DS-8201比,吡咯替尼入组时间滞后,试验启动18个月仅完成43%入组目标。
另外,由于临床试验设计问题、生产基地合规缺陷导致双艾FDA审核迟迟未通过,也暴露了恒瑞对FDA的审查和应对经验不足。
总之,海外临床的成本高,需要丰富的财力、很高的临床开发效率和丰富的全球临床试验经验,而恒瑞的临床开发效率落差、商业化网络建设滞后以及FDA审查经验不足,导致其自主出海能力一直是一大短板。
港股IPO如何帮忙破局?
随着港股上市的完成,恒瑞医药的全球化进程将进入加速期。
最核心的变化,是公司的现金流直接飙升到300亿人民币,这个规模是百济的两倍,比大多数biotech要多一个0。
这意味着,无论是去海外建设固定资产,还是像百济那样去挖各种海外重磅天团,恒瑞要比以前更从容些。包括最近很是流行的和顶流产品做全球多中心的头对头,以前是国内企业不敢想的事,如今也都成了“家常便饭”。
不过,作为龙头老大哥,恒瑞H股的上市,更大意义还是在于向整个市场宣告了,生物科技领域正在一步步重新回到聚光灯之下。
再结合最近关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重启的传言,或许国内创新药领域新一轮的产业和资本共振即将到来。
(转自:药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