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16 时许,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布讣告,我国手外科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因病抢救无效,于5月24日下午离世,享年87岁。
华山医院公开资料显示,顾玉东于1937年10月出生于山东章丘,于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手外科、显微外科、肢体功能修复与重建外科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1961年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顾玉东院士投身于手外科的学科发展,从零起步,带领华山医院手外科屡创“全球第一”,为我国手外科的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华山医院手外科是我国首个成立的手外科,成立之初,“需求很大,有时需要通宵做手术”。当年,回忆起行医之初,顾玉东院士曾表示,自己一到手外科,就跟着骨科副主任、手外科负责人杨东岳老师没日没夜地扑在临床上。
1966年,顾玉东参与了杨东岳教授主持的全球第一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术,为一位失去拇指的工人成功再造了拇指。此后15年里,他们共为100 名失去手指的患者进行了足趾移植,其中93例成功。
但让顾玉东最难以忘记的是1981年一台失败的手术。那是一位19岁的年轻女性,由于足背动脉和进入第二趾的血管非常细,在顾玉东照常做完手术后,“新造”的大拇指并未能恢复血供。“医生的职责就是给患者解除痛苦,现在手指没好,还失去了一个脚趾,等于增加了痛苦。”顾玉东院士在回忆录中提及,也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败,他加倍钻研,历时5年研究,首创出“第二套供血系统”攻克了血管变异的难题。自那之后,华山医院手外科的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再未失败过。
除了在拇指再造手术领域的杰出贡献,顾玉东还是国际上用“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第一人。1970年,他帮助一位因手卷进机器导致臂丛撕脱伤的女工恢复了一部分手功能,那以后的16年间,他累计完成了1000多例臂丛手术。
“是病人,让我从无知到有知。”顾玉东院士曾在采访中回忆,他是在1000多台手术中一点点总结出经验。1986年,顾玉东又在全球首次利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法,让一位因意外事故左手瘫痪的年轻人恢复了手功能。
1989年,在第八届国际臂丛学术大会上,顾玉东关于“颈7神经根移位”的报告轰动全场。《臂丛疾病》一著高度评价道:他(顾玉东)完成了健侧颈7移位术,这是我们西方医生不敢想的。
1980年后首创静脉蒂动脉化游离腓肠神经移植、1983年首创小腿外侧皮瓣、1985年设计静脉于神经皮瓣……顾玉东一步步将华山医院手外科打造成学科高地,从传统的手部创伤治疗转型为“上肢功能重建外科”,进而演变为“肢体重建外科”,最终将研究领域拓展到脑科学,探索利用大脑可塑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新途径。
在顾玉东院士带领下,华山医院手外科也被誉为“中国手外科医生的黄埔军校”。多年来,从华山医院手外科毕业的研究生和进修医生,陆续成为上海和兄弟省市各大三级甲等医院的主任或技术骨干。团队先后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奖2项。
直到离世前不久,顾玉东院士还活跃在临床一线。今年4月15日,顾玉东带领华山医院的医生前往山东菏泽,参加手足外科学术会议,并为鲁西南地区手外科、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免费义诊。
“顾玉东院士的离去,是我校和中国医学界的重大损失。他毕生致力于手外科和显微外科的研究与实践,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为中国手外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医学成就,更是一种精神财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沉痛悼念。
编辑: 周文韵
责编: 顾怡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