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石文君 福州摄影报道
从一位中途失明的中学生成长为一名全国优秀教师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自强模范、福州市盲校退休教师陈君恩把自己经历过的苦难化成了祝福和乐观的态度,用一个个音符,书写一篇篇积极且轻松的乐曲,将遇到的挑战转化成照亮盲人学生前行道路的火炬。
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陈君恩在演讲一开始就向现场观众展示了他写的两本书,一本是《将苦难转化成祝福》,另一本是《生活可以快乐》,这两本书合起来记述了48年来他从受助到助人的难忘经历。
成为盲校教师前,陈君恩获得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与关心,作为回报,陈君恩成为了盲校教师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音乐教育中,并帮助了上百位困境盲人,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当《华夏时报》记者问及如何理解自强精神时,陈君恩用坚定的语气缓缓答道:“自食其力是自强的最基础,然后再追求更高的梦想。”
知恩报恩,受助助人
陈君恩于1963年出生,1977年双目失明,他通过11年的自学,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系,成为福建省第一位盲人大学生。
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陈君恩的工作和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为了回馈这份恩情,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盲童的音乐教学中来,在教师的岗位上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三十年来,陈君恩帮助过近百位有着特殊困难的盲人,这些努力,使他们的生活境遇得到改变。
陈君恩表示,20世纪90年代,来盲校读书,一年要交2400元的伙食费和杂费。在偏远山区,有的一家有两个或三个盲童,让他们一年拿出好几千块钱送盲孩子读书是有困难的。那时的陈君恩,只是一个刚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为了寻找盲童,为了送盲童来读书,为了盲童不要陷入失明又失学的双重黑暗中,陈君恩克服了内心的自卑与羞怯,到处奔走求助,使六十多个盲童得到三十多万元的资助。这些努力,提高了福州地区盲童的入学率,减少了辍学率。
对于中途失明的学生,陈君恩从智能手机语音功能的使用教起,再到盲文,盲人如何使用电脑等等,事无巨细。如果视障学生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陈君恩还积极联系公益慈善组织,通过公益的力量帮助学生及其家庭解决学习与生活上的难题。
“我只是一个盲校的音乐教师,在基层工作,所做的都是很具体的个案。帮助一个人,就可能改变他一生的命运。不知不觉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帮助过近百位有着特殊困难的盲人。我将许多感人的故事写在这两本书里,2016年《将苦难转化成祝福》这本书被教育部列入向全国中学图书馆推荐书目,我希望这本书能给予残疾人及其父母信心和力量。”陈君恩说道。
打通盲人看病、教育“最后一公里”
课堂之外,陈君恩还助力打通了盲人看病、接受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福州市盲人协会的会长,陈君恩深知盲人看病难、出门难。他的呼吁得到了福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23年2月,福州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中医院开展了“白衣天使爱心助盲服务”,盲人打电话预约看病,由护士全程陪同走绿色通道,看完病把盲人送上出租车回家。此外,福州市盲人协会开展的每周半天爱心助盲服务也部分解决了盲人出门难的问题。
作为第十届福建省政协委员,陈君恩写的提案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为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服务”被列入了《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2023年陈君恩从盲校退休时,成立了“陈君恩音乐工作室”,带领学生作词作曲、演唱伴奏,传递着盲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回顾过往经历,陈君恩不断感慨着“真好”。
“有机会向年轻人学习,真好。因为信息时代日新月异,我们不能落伍,要与时俱进;有爱好真好,能够徜徉于艺术的海洋,看到不同的世界;有机会帮助到别人真好,因为能够在服务别人的同时,寻找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陈君恩微笑着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对于未来规划,陈君恩希望以音乐艺术为媒,传递真善美。
“今生我想做成一件事,那就是写出一批音乐精品来,表达盲人的心声,讴歌人性的真善美,歌唱这伟大的新时代。今生我还想做好另一件事,那就是能帮助到有着特殊困难的盲人。是无数双温柔的手搀扶着我从黑暗走向光明,我要接过爱心接力棒,把这份善良传递下去,我相信有爱就有光明。”陈君恩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