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与省内省外155家学校合作,近3年来开展“思政课”主题活动1500余场,受益580余万人次——
文物“说话” 课堂焕新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与省内省外155家学校开展深度馆校合作,近3年来共开展“思政课”主题活动1500余场,受益580余万人次,安徽博物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思政课“动”起来。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据安徽博物院社教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馆藏革命文物资源和红色主题展览,安徽博物院策划研发了“行走的思政课”等专题教育项目。
家书、日记、印章……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是一段革命历程的缩影,或有一位英雄人物的身影。将故事中的精神内涵提炼出来,安徽博物院打造了“寻常巷陌中的英雄路”“烽火岁月中的小推车”“纸短情长 言心于信”“红军军装诞生记”“红色货币炼成记”“红色印章制造记”等诸多主题课程,并以文物解说、知识课堂、互动游戏、手工制作等流程丰富课程形式。同时,立足馆内推出的红色主题展览,以近代安徽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为线索,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安徽博物院还开展“大手牵小手 永远跟党走”“重读红军史 再温革命情”“舍己保国家 铁血铸中华”“不忘来时路 坚定再出发”等特色课程,讲好红色故事。
精品化课程的打造,伴随着品牌化建设的推进。菜单式的思政教育品牌项目,收获全年龄段群体的好评。据介绍,安徽博物院的思政教育品牌项目包括“红色研学篇”“讲解体验篇”“手绘文物篇”等。“红色研学篇”融知识课堂、展厅讲解、动手实践于一体,通过沉浸式红色研学课程体验,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讲解体验篇”精心打造一批“红领巾宣讲员”团队,让青少年从课程参与者转变为文化传播人,引导学生把红色课程转化为讲解实践。“手绘文物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们在“画”革命文物的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
依托公共文化场馆资源,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安徽博物院的一系列创新创意成果,是“场馆里的思政课”之优质案例。近年来,我省整合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资源,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思政课”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教学项目具有创新性和互动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探索公共文化场馆与学校“结对共建”,教育队伍不断扩大。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依托“铁军蓝 云岭红”特色宣教队伍,积极开展馆校协作,形成面向大中小学等不同层次的系列课程;安庆博物馆策划推出“博物馆进基层——‘红色记忆’系列教育活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编写印发《金寨县红色故事系列绘本》,开展“童心向党”系列课程和“诗与远方”博物馆社教科普系列活动……
立足安徽博物院馆藏革命文物资源融合打造的原创青少年红色舞台剧《我们》,由合肥市13所学校130名少先队员共同参演,留在孩子的生命体验中,也留在更多学子的美好记忆中。正如《我们》所呈现的那般,无数个“我”集合成“我们”,成为这一堂堂课的聆听者、讲述者,更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记者 晋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