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崔丹丹
玛钢是可锻铸铁的俗称。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80后”,自与玛钢结缘便十几年如一日钻研岗位技术,搞研发降成本,研究工艺标准,参与标准制定……他用“小管件”联起“大世界”,把普通管件铸造成“国之重器”,在国际标准的舞台发出了中国声音。
“每个平凡岗位都是创新的舞台,只要我们像铸铁般坚守,终能铸造出属于中国制造业的星辰大海。”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河北建支铸造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艾晨光在玛钢铸造领域深耕细作,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全国卓越铸造工程师、河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从普通技工到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艾晨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工匠精神。
扎根一线,以创新精神引领行业发展
传统铸造管件的方法是用30%左右的废钢,加上70%左右的铸造生铁混合熔炼,然后再铸造管件,其中就存在着生铁价格高和不可再生的问题。对此,艾晨光下决心要研究出一种新型管件达到降低成本、节能环保的目的。他带领创新团队,与车间工人吃住在生产一线,历经5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终于攻克了可锻铸铁管件生产中力学性能不稳定且易出“灰件”的技术难题,研发出“新型可锻造管件”。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鉴定,一致认为该产品具有力学性能优、螺纹精度高、密封性能好等特点,具有“城市矿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优质低耗”等诸多优点,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鉴定为“河北省工业新产品”。该产品先后荣获唐山市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唐山市技术创新优秀项目二等奖、全国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创新大赛优秀奖。
也正是凭着这项技术革新,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2.25亿元、利税1.2亿元,创外汇6500多万美元,累计消耗废机铁、废钢50多万吨,让“城市矿产”焕发新生。当记者问及成功秘诀,这位朴实的工程师笑着说:“把每个螺纹都当成艺术品来雕琢就是我的秘诀。”
精益求精,以毫厘之严树立中国标准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艾晨光深知,想要掌握行业话语权,必须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面对产品标准几乎全部由美欧等国家制定,而中国目前只能等同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现状,他对工友们动情地说:“标准背后是国家竞争力,我们不仅要打破壁垒,更要建立规则。”
为此,他主动与对口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接,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在起草2023加拿大-美国联合规范消防部门使用的橡胶密封接头安全标准时,艾晨光曾面临欧美专家的质疑:“中国数据凭什么修改美国标准?”面对压力,他带着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比对数据,最终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说服对方。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美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最终采纳了中国沟槽管件标准的相关数据,为我国沟槽管件打破出口美国等欧美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争取到了话语权。他本人也因为在该标准化领域的贡献,被“美国消防设施用金属喷淋管和橡胶垫圈配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0852)”聘任为委员。
2023年9月,艾晨光组织申报的“推动先进标准国际互认,助力小管件联通大世界”国际互认案例,被评为全国首批12个质量认证“小而美”国际互认合作优秀案例之一,为河北省唯一入选案例。2024年5月,该案例又成功入选“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优秀案例”,为河北省唯一入选案例。
多年来,艾晨光坚持学习,不断精进,他参与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多次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研讨会,先后被全国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铸造标准化委员会铸铁分技术委员会聘任为委员,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4项,外观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论文12篇,出版专著2部。
言传身教,以扎实学识培育时代新人
“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成春。”艾晨光深知人才培养对公司、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根据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编写了《常用管螺纹手册》《可锻铸铁管路连接件出厂检验抽样方案》等10余本培训教材,累计培训技术工人2500多人次,为行业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
他带领的技术中心有12项研发成果获得省、市创新及科技进步奖,4名成员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名成员被中铸协授予“全国铸造行业技术能手”,1名成员被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2名成员获评“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3名成员被河北省人社厅授予“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晋升高级技师5人、高级工50人、中级工750人。
下一篇:全市96名知识产权专员助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