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宇伟
01|何以现代化?产业升级何以可能?
什么是现代化国家的必要且充分条件?
我认为,这是刘长征博士新书《临界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底层逻辑》尝试回答的问题。我的理解,国家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方面的现代化。
长征博士以大历史周期与经济学的视角回应大变局时代,分享了穿越经济长周期的分析思考,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临界点”。
长征博士《临界点》一书,从经济学视角,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用历史纵向分析和多国横行对比分析的办法,将中国工业化的前世今生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长征博士指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持续发挥企业家精神,将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02|选择下海从商的底层逻辑
刘长征博士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美国福坦莫大学(Fordham University)联合培养的首届(2015级)DPS博士。他的学术功底扎实,大学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外经贸委工作。之后,他前往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深圳加入到一家央企工作,从事机电产品进口业务。
央企工作几年后,到法国留学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并研究考察。在法国学习就读期间,利用假期和学习之余,长征博士周游欧洲列国,遍访各国历史遗迹、现代工厂和工业产业园区。思考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欧洲?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欧洲国家富裕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与欧洲的不同点是什么等诸多深层次问题。
20世纪90 年代初,正值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长征博士从“西天取经”回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林毅夫老师《中国的奇迹》一书。林老师在书中缜密的逻辑分析,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预判,让年轻的长征博士毅然从体制内下海,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来,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来。
每个时代都有其各自的红利,也有其挑战,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进入商海,长征博士在不同的行业试错创业,在商贸代理、酒店管理、农业和制造工厂等不同行业屡试屡错,屡败屡战。最终选择了投资汽车产业的4S店行业获得成功,在西北地区建立了涵盖多个汽车品牌的汽车产业营销服务集团。
03|“百战归来再读书”:开启在北大国发院的求学、求真之路
商海的激烈竞争与成败得失并没有打消长征博士对中国经济发展背后因果逻辑困惑的思考。2015年,长征博士弃商从学,“百战归来再读书”,报考北大国发院与美国福坦莫大学联合培养DPS博士项目,成为首期博士班学生。
刘长征博士(第四排左二)与主导师林毅夫教授(第一排中)在DPS15博士首届班开学典礼合影(2016年3月17日)
进入DPS博士项目学习,长征博士更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多年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反思中来。他始终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工业化有希望和未来吗?”最后,在林毅夫老师(主导师)的指导下,高质量完成博士论文,实现了从实践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理论提炼。
刘长征博士(左)、主导师林毅夫教授(右中)、副导师王勇教授(右后1)和笔者(右1)在博士论文答辩中(2020年9月11日)
博士论文完成后,长征博士受林毅夫老师之邀,重新回到北京大学,成为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一名老师,在市场与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架起桥梁,从事企业实践与产业经济学理论结合方面的研究工作。
刘长征博士(左2)、林毅夫教授(主导师、右2)、王勇教授(副导师,左1)和笔者(右1)在论文答辩后合影
期间,长征博士又将自己的博士论文二次创作,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机械工业出版社与北大国发院DPS博士项目部一起共创的《管理实践在中国》系列丛书下,出版了自己的产业经济学专著《临界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底层逻辑》一书。
04|临界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底层逻辑
《临界点》一书从著名经济史研究专家格里高利·克拉克(Gregory Clark)的研究出发,这一研究深入剖析了世界范围内的人均收入曲线,将长达3000年的历史,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2000年,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首先,是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的阶段,它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这一阶段以人均维持生命必需的收入水平为核心,经历了数个长周期。
经历了“工业革命”的临界点的阶段,大约涵盖了19至20世纪,这一阶段以大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为主线,标志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最后,是“大分流”阶段,自1950年至今,以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为主导。在这一时期,人均收入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部分呈现出爆发性增长,而另一部分则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
现代化社会的演进也在四次工业革命中揭开帷幕,这包括蒸汽机引领的蒸汽机械化时代,随之发生的电气自动化时代,信息互联网时代,以及正在发生的人工智能时代。
工业化进程如何开启的?中国制造业又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
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临界点》也可以视为一部精练的当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简史。
《临界点》一书,分三篇展开,上篇从宏观层面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的世界经济本质差异。中篇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主体,从中观层面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底层逻辑。下篇主要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企业发展理论演变、典型企业家案例以及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诞生及进化。
上篇|为什么有的国家“富”?为什么有的国家“穷”?
在上篇中,长征博士提出三个有趣且深刻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富”?为什么有的国家“穷”?为什么有的国家“弱”?他根据安格斯·麦迪逊以及许多经济史学家的研究数据看,发现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最发达的西欧国家人均GDP的增长每年只有0.05%,也就是要1400年人均GDP才会翻一番。
但从18世纪开始,西欧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的增长突然加速至原来的20倍,增加到每年1%,人均GDP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从1400年减少到70年。
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西欧和北美工业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增速又翻了一番,提高到每年2%,人均GDP翻一番所需的时间进一步降至35年。翻一番的时间从1400年到70年,再到35年,长征博士研究的结论是:现代化国家的分水岭就是“工业革命”。
中篇|中国汽车产业简史与产业升级的底层逻辑
书的中篇,是长征博士最大的贡献点。他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发,通过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再次介绍了经济学家科斯《企业的本质》一书的巨大贡献,那就是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经济要靠企业这个特殊的组织,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交易成本)。
同时,长征博士还运用了林毅夫老师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和方法论,以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深入拆解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与经历四次产业集群转移现象,
新结构经济学主张一个经济体必须从其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出发,按照比较优势建立最优产业结构,符合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的产业普遍具有企业自生能力。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次转移以德国和美国为核心。1886年德国人戴姆勒发明了四轮汽油汽车,带来了能源革命与运输革命,将蒸汽动力转型升级为内燃机动力。内燃机技术从德国转移到美国,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通过标准化零部件生产与流水线组装创新,实现了汽车的大规模标准化廉价生产制造,使汽车从手工艺奢侈品变成大众交通工具。
第二次汽车产业转移是欧洲重回产业重心,二战前后,欧洲学习模仿美国流水线标准化生产模式,欧洲多国开启了汽车产业大发展,形成了欧洲各国极其多元化的汽车类型和风格,并在二战后总量超过美国形成世界汽车产业最大制造集群。
第三次汽车产业转移是欧美国家到日本。日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通过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借助后来者优势,实现模仿式创新,丰田汽车公司在这一时期发明了精益生产模式。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助力日本物美廉价而且节油的汽车产业赶超欧美,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产业制造中心与产业集群。
第四次汽车产业重心的转移发生在当代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逐步开放,汽车消费增长势头与渗透率经历了高速发展,于2010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并逐步形成世界汽车产业集群的重心。同时,借助新能源汽车的换道超车也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崛起。新能源汽车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赶超的历史机遇。
最后,长征博士提出了自己的“产业钻石模型”,完成了博士学习,从汲取“众家之长”,到形成自己“一家之言”的蜕变。
刘长征博士产业钻石模型
相对于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而言,长征博士的产业钻石模型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模型从内因出发,分析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因果逻辑,而不是外因的相关性影响。二是把企业自生能力作为产业绩效的核心评估概念,将有效市场的主体企业和有为政府的产业政策融为一体。三是强调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逐步积累与结构变迁的过程。企业自生能力转化为企业竞争能力,竞争能力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转型升级成功的必由之路。
下篇|企业家精神
书的下篇,长征博士细数企业理论与发展历程,创造性的提出企业自生能力的EIGP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中,长征博士将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特征与发展战略选择、有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企业自生能力嵌入框架。进而用这个框架分析了三个经典的企业案例(比亚迪、福耀集团、三星集团),分析这三家企业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因果逻辑。最后,长征博士在本篇中,探讨了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与新征程,他认为企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家,企业家的灵魂是企业家创新精神。
刘长征博士EIGP框架图
中国历史悠久,几千年人类历史上,我们有始终领先的农耕文明。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必须实现工业化,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是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因为只有产业不断升级,才能保持住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工业革命产生后,我们经历了暂时落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走过了先发工业化国家百年以上的历程。
在长征博士学习和写书的期间,我有幸为他服务并见证了他个人转型升级的全过程,从物质生活到社会生活,进而上升到精神生活。我与他多次交流,多次探讨,从他的论文、从他的书籍、从他的言谈与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企业的转型升级不易,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易,个人的转型升级更不易。
刘长征博士(左)与马浩教授(右)在北大国发院毕业典礼上
针对企业家的发展历史,《临界点》一书回顾了中国企业家的发展历程,其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大潮并驾齐驱。一代代创业者和企业家层出不穷,成长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核心力量,推动中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陆续登场,推动了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也铸就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全面崛起。
要想企业升级,要想个人转型升级,唯有靠企业家精神。产业升级若想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有为政府、还是有效市场,都要靠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主官和企业家。
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将企业家定位为创新的推动者,提出了著名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正是企业家的前瞻性、决断力和冒险精神,催生了创造性破坏。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而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家的灵魂是创新精神。
时代的发展机遇造就了企业家,敢于创新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也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转型升级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引擎。
结语
作为《临界点》一书的推荐人,这本书引发了我的追问,这就是开篇探讨的问题——什么是现代化国家的必要充分条件?
在推荐语的最后,我看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历代仁人志士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向往,那就是:
国家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方面的现代化。
产业升级靠企业家精神,这是我读刘长征博士《临界点》一书所受到的启示。
张宇伟
2025年5月23日晚于北大万柳
[1][美]格里高利·克拉克:《应该读点经济史》,李淑萍 译,中信出版集团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