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在2025江苏绿色低碳建筑国际博览会上,改善型住宅、智能建造、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等特色展区,重点展示了国内外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实践和成果。新华社
陈子穆 本报记者 | 白雪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建筑领域正成为我国减碳攻坚的主战场。数据显示,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50%,其零碳化转型不仅关乎行业升级,更承载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愿景。近日,在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与深圳建科院联合举办的“建筑零碳化:共塑城市可持续未来”讨论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建筑零碳化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要政策引领、标准规范和实践探索的协同推进。虽然目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的持续完善以及各方意识的逐步提高,建筑零碳化的未来充满希望。
建筑零碳化顶层设计加速推进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建筑与建筑业能耗占比达44.8%,碳排放占比超40%,这充分表明推动行业转型已刻不容缓。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秘书长付宇表示,自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建筑领域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任务愈发明确。
国家对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高度重视,将绿色建筑视为经济新增长点。付宇介绍,近年来,国家围绕建筑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其中,《“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500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目标。《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要求2025年新建超低、近零能耗建筑较2023年增长2000万平方米,该《方案》的出台进一步加快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此外,各地纷纷制定指标与补贴政策,如北京、上海给予每平方米200~300元补贴,宁夏补贴高达1000元/平方米,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行业发展。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立的近零能耗建筑测评体系已覆盖全国65个城市,完成850栋近零能耗建筑测评,建筑面积达948万平方米;完成42项零碳建筑项目测评,面积达291万平方米。此外,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还开展了零碳空间测评等工作,并计划未来在农村建筑、零碳园区、零碳社区等领域拓展能效测评,为建筑零碳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与测评支撑。
付宇表示,零碳建筑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态协同的系统工程。如通过金融工具打通产业链,在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成熟技术,将助力形成“减碳与增长并行”的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好房子”理念的提出为建筑零碳化注入新内涵。住建部首次将“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纳入建筑评价体系,推动行业从“量”到“质”的跃迁。付宇认为,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零碳建筑正成为房地产行业破局转型的“新增长极”。
规范建筑碳排放计算与核算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能源管理模式正从能耗总量强度控制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转变。建筑碳排放的精准计量是零碳化的基石,也是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孙德宇认为,建筑碳排放计算与计量是政策制定和技术落地的重要基础,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和核算方法对推动建筑行业低碳转型具有关键意义。当前,建筑领域碳排放占比高且呈增长趋势,能耗与碳排放紧密相关。然而,将能耗数据转化为碳排放数据存在诸多难点,使得建筑碳排放计算与计量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重点工作。
国际经验显示,碳排放计算需实现“预测”与“核算”双轨并行。目前,国际和国内都在不断完善建筑碳排放计算和核算标准。国际上,ISO16745从能耗角度为碳排放计算提供了理念参考;ASHRAE编制的标准旨在评估建筑设计、施工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加拿大零碳建筑设计标准针对设计和运行阶段分别进行碳排放计算与核算;LEED标准也对建筑碳排放计算范围做出了规定。
国内方面,现行《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在推进修订工作,力求完善计算体系,更好服务于建筑行业低碳转型。《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即将发布,这一标准将推动建筑行业从能耗管理向碳排放管理转变。城乡建设领域碳计量核算标准也在报批过程中,有望为行业提供基础性标准。
针对行业痛点,孙德宇所在的中国建研院团队正在研发覆盖设计、施工、运行全周期的碳排放计算工具,并推动“建筑能效标识”制度落地。“就像冰箱能效标签一样,未来每栋建筑都将拥有碳排放‘身份证’。”他表示,这一制度将倒逼行业从“重设计”转向“设计与运营并重”,为碳交易、绿色金融等机制铺路。
关于计算与核算方法,孙德宇强调,计算与核算需确保范围和边界的一致性,包括时间范围、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以及建筑场地的物理边界。此外,二者的数据来源也有所不同,计算主要应用于规划设计阶段,核算则适用于建设和运营阶段。不同阶段的计算面临着各自的难点。比如,建材阶段的计算难点在于获取消耗量和排放因子数据;建造阶段因运输等变量过于复杂,导致计算难度较大。“核算以实际用量和能源数据为基础,但当前建筑行业数据获取成本较高,因此打通能源系统数据共享将成为未来核算工作的关键。”孙德宇表示。
多方协同构建零碳新生态
我国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意见》中,首次将零碳建筑写入政策文件,标志着零碳建筑从理念迈向实践。
谈及零碳建筑实施策略,在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雄安总部京雄事业部经理吉淑敏看来:“节能建筑是构建低碳体系的基础,绿色建筑是全方位提升建筑绿色性能,零碳建筑则通过减少碳排放与增加碳抵消实现建筑‘零’碳排放,是实现建筑领域碳中和的引领性目标。”
围绕零碳建筑目标,吉淑敏介绍,在运行碳排放控制上,建议通过应用超低能耗技术等手段降低日常能源消耗;针对“隐含碳”,则强调采用低碳结构体系、推广装配式建造工艺,从建材生产与施工环节减少碳足迹。在此基础上,吉淑敏认为,实现零碳建筑的核心路径是以被动式设计为优先原则,从源头降低能耗需求,推进建筑电气化改造并提升设备系统能效水平,充分利用场地内可再生能源补充电力缺口,结合低碳功能布局与绿色建造技术,多维度协同发力,最终达成建筑零碳目标。
付宇介绍,目前,我国建筑零碳发展已全面覆盖城市与农村、各类建筑类型,历经近5年试点,示范项目成效初显,正逐步从试点迈向规模化推广阶段。农村建筑零碳市场潜力巨大,若加大实施力度将释放显著效能。
在新建建筑方面,孙德宇表示,我国新建建筑在节能低碳领域成绩斐然,技术先进性、应用规模和适用范围均领跑全球,部分指标超越欧美发达国家。但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仍存短板,如施工阶段受工期限制,运行维护阶段能耗与碳减排目标易出现衰减等。针对这些问题,孙德宇提出:“鼓励建筑师创新设计节能降碳方案,加强施工环节精细化管控,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建筑运行能效。”
在既有建筑零碳改造方面,孙德宇认为,这是行业未来的重要方向,但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建材选型受结构、抗震等因素制约,差异显著;材料循环利用的碳排放评价体系及基础数据不足;新旧材料性能适配和产业研发滞后,改造成本的经济性问题也需重视。对此,他建议,政策层面应给予绿色低碳建筑更多溢价支持,助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绿色建筑与“好房子”标准紧密结合,当碳资产能够进行交易和融资,经营主体的内在动力将得到充分激发。吉淑敏表示,深圳建科院的实践表明,零碳建筑的溢价率可达5%~8%,而长期运营成本可降低20%以上,这种“绿色溢价”正逐渐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益。
吉淑敏坦言,目前建筑改造仍面临标准与核算双重挑战:现行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多针对新建项目,旧建筑“隐含碳”核算因材料碳排放追溯困难而受阻。她认为,绿色建筑价值未能显性化是核心症结,具体体现在成本与品质的预期落差、公众认知不足以及技术应用的系统性缺失。对此,她提出:“在项目前端应强化策划与性能化设计,规避技术盲目堆砌带来成本增加。同时,通过教育宣传与生活方式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在节能降碳目标下实现功能需求与品质追求的平衡,推动绿色建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