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左宗棠,曾是八股文考试的积极参与者,勤学苦读的好榜样之一。他15岁参加长沙府联考,拿了亚军,信心百倍,先后进长沙城南书院、湘水校经堂学习。
湘水校经堂,为道光十一年(1831)由新任湖南巡抚署湖广总督吴荣光捐银千两生息,仿其师阮元所办学海堂例,与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在书院内择地创办,倡导汉宋并举、通经致用,以经史、治事、辞章分科试士,不课时文,成为湖南讲求汉学的重要基地。左宗棠在此读书,得益吴荣光授业,七次蝉联第一。
但没想到,有这样好成绩的“学霸”,在湖南省联考以“搜遗”入选,三次全国统考竟都是不及格,成就了他“屡试不第”的无奈。
左宗棠终究不是考场斗士,也没有不中举誓不休的执念。那么,是什么让他成就后来的一番事业?
左宗棠 [俄]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 摄经世浮沉终封侯
左宗棠是一个典型的经世致用论实践者,攻读儒家经典之余,留意农事,遍读群书,将涉及历史、舆地、兵法、经济、水利等的名著视为至宝,刻苦钻研,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考场失意,却同样可以一跃登天。左宗棠18岁时拜访长沙学界翘楚贺长龄,获“以国士见待”。贺先生是嘉道两朝名臣,政声显隆,编《皇朝经世文编》,名满湖湘,年长左老弟27岁,但以尊礼厚遇之。其弟熙龄更是左宗棠老师,对其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首倡商品经济的政界大佬陶澍,欣然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动提议让他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订婚。
像曾国藩一样,左宗棠也是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起家。他先后给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做大秘,出佐湘幕,出力甚勤,得座主言听计从,从而名动全国,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左宗棠引来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比如湖南零陵总兵樊燮就曾构陷,险些使其性命不保、提前出局。
樊燮是湖广总督兼协办大学士官文五姨太的娘家亲戚,被远房姐夫官文推举接任零陵总兵。因为慵懒,体重过大,身为武官却不骑马,只坐八抬大轿,被讽为“轿子总兵”。永州人消遣他:“樊总兵阅兵——坐着看。”他连阅兵都坐轿子。
咸丰九年(1859),左宗棠正在给骆秉章做幕友。某日,樊燮来访,认为左宗棠只是个不在编的秘书,故拒绝叩拜行礼。左宗棠素来心高气傲,对轻慢于他的偏远军分区司令员樊燮非常不悦,举脚便踢,大骂:滚出去!
樊燮一状告到京城,少不了加料控诉,说左宗棠是“劣幕”。咸丰帝下令官文处理,若属实则将左“就地正法”,幸得胡林翼、郭嵩焘等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披沥上陈,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
但这件事似乎对左宗棠打击很大,何况人到四十还屈居幕僚,无所作为。时人虽说出“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但那是一句没用的废话。
他得另谋出路。因而有了黄小配在《洪秀全演义》中的描述:太平军打到湖南,左宗棠正隐身东山白水洞,原因不光是避乱,而是久取科名不第,意图另寻建功立业途径。各种缘由发酵,左宗棠与洪秀全见了面,密谋反清。
当湖南巡抚请他出山时,左氏一再拒绝,从而引起咸丰帝的怀疑,询问郭嵩焘:“左宗棠不肯出山,系何缘故?”还正告说:“当出来为我办事!”左宗棠心里清楚,如令清廷得知必有灭族之罪;从太平军中逃走,洪秀全也不会善罢甘休。左宗棠深夜逃离,洪秀全曾派一队人马追赶,追赶不到而入山搜捕。脱身成功的左氏,马上离开白水洞,辗转去了湘潭。
这桩历史秘闻,现代史书也有记述,并非空穴来风。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当太平军围长沙时,左宗棠曾去见洪秀全,论攻略建国策略”,秀全不听,宗棠夜间逃去。
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中说:“左宗棠尝投奔太平军,劝勿倡上帝教,勿毁儒释,以收人心。……不听,左乃离去,卒为清廷效力。”
萧一山《清代通史》、张家昀《左宗棠:近代陆防海防战略的实行家》、稻叶君山《清朝全史》等,皆有类似记载。
后来湘军崛起,左宗棠看到代表汉人和湖南的曾国藩很有希望,才为之筹饷、筹械。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朝廷才命以兵部郎中用,“外援五省,内安四境”,为湘军的斗争,为镇压太平军出了大力气。
再后来,他自立门户,收编英年早逝的王錱的余部为新楚军,和法国舰队司令勒伯勒东组织中法混成的常捷军,一路杀将过去,结果封侯拜相,成为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二等恪靖侯。
随着曾国藩研究的逐步深入,湘军将领拥立曾自立的谜底渐被揭开。曾氏久受压抑,周围大将为集团着想,趁乱谋划让曾国藩黄袍加身,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同样久受压制、险被咸丰砍头的左宗棠,是不是也积极谋划和行动,不得而知。
当左宗棠真正拥抱清廷后,他是一个果敢无畏且思想开放的爱国者,积极参与推动洋务运动,开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大力推进晚清中国的现代化转型。
他将仿制西方轮船视为“海疆长久之计”,奏请朝廷并主持创办福州船政局,前后共建造轮船40艘,派出5批共计73人留学英、法两国实地考察学习,为中国建立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打下了基础。
他还以福州船政局的名义,先后创建两所学堂分别教授法、英语言文字及轮船建造技术,又相继设立绘图学堂、管轮学堂和艺徒学堂等,为近代中国发展储备培养了如严复、萨镇冰、詹天佑、邓世昌、林永升、刘步蟾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西征壮举复疆土
曾国藩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郭嵩焘说:“左宗棠才尽大,无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足见,左宗棠的才能,是湖湘英才群公推的。
道光二十八年(1848),胡林翼向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推荐左宗棠,但左宗棠因事未赴任。第二年,林则徐返乡,约左宗棠于长沙舟中相见。
二人彻夜长谈,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折,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称其为“非凡之才”“绝世奇才”。左氏不负林公厚望,最后成为比林更有历史分量的民族英雄。
同治六年(1867),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沙俄乘机占据伊犁,英国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清廷内部爆发“海防”与“塞防”之争。权倾朝野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陕甘总督左宗棠正在进军平定陕甘,对新疆的情况很了解。他认为新疆自古以来物产富饶,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新疆在战略上也非常重要,应该趁英国、俄国还没有完全介入的时候,及时地收复新疆。“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因此,收复新疆,势在必行。他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
慈禧看到两大重臣两份不同意见的奏折后,进行了严格的平衡分析。左宗棠长期在西北用兵,对西北的形势了解多,慈禧感觉到左宗棠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同时,她也很想收复新疆,新疆是大清版图中很大的一部分,失去这样大的领土,她是要背上千古骂名的。
光绪元年(1875)三月二十八日,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清廷把收复新疆的大权完全交给了左宗棠。
左宗棠率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抬棺西行,移驻肃州,就近指挥新疆战事,各路大军陆续西行出关。
左宗棠将战略目标定在攻克北疆的乌鲁木齐,任命部下大将刘锦棠作为主力,并且给他订了一个指导思想“师克在和”以及一个战略方针“取其要害”。
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的指导下,军事行动开始。刘锦棠等夜袭黄田,继而攻克古牧地,一举收复了乌鲁木齐。后来收复玛纳斯,天山北路全部收复。左宗棠乘胜追击,分兵三路挥师南下,齐头并进,先后拿下达坂、吐鲁番等城,肃清和田之敌,取得完全胜利。至1878年1月2日,清朝军队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就在曾纪泽赴俄重开谈判伊犁归属时,左宗棠在新疆备战,拒不承认内大臣晋左都御史完颜崇厚与俄使私自订立的《中俄交收伊犁条约》(又称《里瓦几亚条约》),强调“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在古稀之年亲率大军,誓与死战,迫使对方签署《中俄伊犁条约》(即《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主权。
一年多时间,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上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光彩的一笔。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收复新疆,巩固边防,使大好河山不沦丧他国。左宗棠在新疆也注意兴修水利、筑路、屯田、植树等,建议以新疆建省,意义深远。后人曾写诗称赞:“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时至今日,新疆人民还在盛传左公威名,那左公柳绿荫依旧,惠及天山下的儿女。
常有人将李鸿章与左宗棠对比,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里便说:“左李齐名于时,然左以发扬胜,李以忍耐胜。语其器量,则李殆非左所能及也。”(左宗棠、李鸿章齐名,但在性格上的各有优点,左张扬,李隐忍,李鸿章的器量不是左宗棠所能赶得上的。)但是,左宗棠的成就并不应被掩盖。著名历史学家缪凤林先生就评价道:“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在那个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艰难时世、纷乱朝局中,左宗棠始终坚守书生报国的初心和使命,逆行图强,不啻于孤勇者,倔强前行。
同为湘中之人、同为造福新疆的王震将军,曾在1983年8月把左宗棠曾孙左景伊约至家中,评价说:“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力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解放初,我进军新疆的路线,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临别时,王震将自己珍藏的钤有本人印章、签名和红笔批语的《左宗棠年谱》送给左景伊做纪念。可见王震对左宗棠的评价是在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做出的。
(作者供职于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