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上强调,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引发关注。当前,为什么要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又如何做强国内大循环?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外需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势必对我国经济形成冲击。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外部风浪多大,都要保持战略定力。这么多年,我们硬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筚路蓝缕,一路打拼,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最齐全的工业门类,“中国速度”堪称奇迹。那么多激流险滩都闯过来了,如今我们更有底气和自信,应对风狂浪急的考验。
保持战略定力,就要把自身的事情办好,才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大国有大国的优势——14亿中国人、4亿中等收入群体,这种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上几十年积累的综合国力,就是我们抵御风浪的底气所在。利用好自身优势,做强国内大循环,就能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做强国内大循环,首先要“舒筋活血”。血管堵了,人就会生病。同样,不消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资源要素就不能像“血液”一样,在国民经济的肌体内畅通无阻地流动,就无法通过高效配置,打通市场经济的“任督二脉”。
以汽车业为例,过去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可谓遍地开花;但受制于地方保护盛行,很难形成规模优势,更无法与世界汽车业巨头抗衡。随着改革深化,市场壁垒不断被破除,“小、散、弱”企业逐渐退出,优势企业开始做大做强,如今更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放异彩。
做强国内大循环,手里得有“金刚钻”。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如同大浪淘沙一般,不断推动产业加速迭代升级。要是没有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金刚钻”,产业搞得再大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更谈不上催生新产业新赛道,助力国内大循环。
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电子电路设计师……最近人社部公示了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揭示了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带来的产业变革。这些新职业背后的新产业新赛道,为我国经济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做强国内大循环,还得学会“抱团取暖”。现代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只有发挥各地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地区间协作,持续补链强链拓链,才能增强产业发展韧性,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制造之所以如此“硬核”,就是因为我国多年来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具有无与伦比的效率优势。无论是苹果还是特斯拉,这些跨国企业发现,想要把庞大产能向中国之外的地方转移,都将面临重重困难,代价也是极其惊人和耗时的。
做强国内大循环,还要加快补齐消费短板。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近年来,我国出台一轮又一轮扩内需促消费措施,并拿出数千亿元真金白银的补贴,就是为了提振国内消费,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需求。消费火了,国内大循环这盘棋就活了,我国经济就能行稳致远。
(文丨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