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随着网络直播带货的兴起
直播培训也迅速火爆起来
但当前直播培训市场
也存在鱼龙混杂现象
5月21日
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
发布一则典型案例
揭露直播培训行业暗藏的违法操作
案例:千元 “速成班” 暗藏多重套路
今年3月,消费者王某通过短视频平台了解到广州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的短视频运营速成班广告,广告宣称“1000元包教包会:直播账号开通+精准涨粉技巧+专业剪辑教学”。
王某交费报名后发现,该培训机构存在违规行为:一是在实际操作教学中,授课主播要求学员通过“翻墙”方式访问境外平台获取流量资源;二是承诺的日增千粉教程存在严重夸大,实际教学内容与宣传效果差距超过70%。
王某立即提出终止接受培训并退款,但被经营者以“已签订服务协议”为由拒绝,王某遂向消委会投诉。
受理投诉后,消委会工作人员约谈涉事企业负责人,确认其存在未告知“翻墙”操作风险、虚假宣传涨粉效果等事实,并指出其行为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以及涉嫌构成虚假宣传违法行为。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其教学培训内容涉及“翻墙”操作已涉嫌违法。经调解,争议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商家全额退还培训费1000元,双方解除服务合同。
消委会提醒:若商家提供的培训内容涉及“翻墙”等违法行为,消费者有权立即终止服务并进行举报,切勿因轻信商家诱导而参与违法活动,否则可能发生个人行政违法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温州市瑞安市消保委也曾接到一起直播培训群体投诉,一家登记注册名为“杭州网红推手科技有限公司”的机构,租用一间厂房做起了直播培训,在没有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十余名消费者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向该机构缴纳1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学费。之后该培训机构负责人卷款逃跑。
直播培训四大消费陷阱全解析
陷阱一:培训老师变 “带货推销员”
一些别有用心的培训老师会假借培训课的名义向消费者推销各类所谓的“爆品”,鼓动消费者购买用于直播实践,而消费者真正关心的直播技巧却是寥寥几句带过。此外,部分培训机构在宣传时,刻意把自己包装成不亚于知名主播段位的“培训专家”来忽悠消费者,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一名刚入行的普通主播。
陷阱二:直播课变 “录播回放”,承诺全成空
学员在报名时,培训机构承诺课程为“线上一对一指导”直播培训,但在开播几次后就不履行承诺,只安排学员观看录播内容,一对一指导更是无法兑现。部分培训机构在报名时信誓旦旦承诺消费者会“涨粉过万”,实则直到学完课程粉丝量仍毫无增加,消费者一旦要求退款,培训机构就没了音讯。
陷阱三:不签合同或合同有漏洞,维权索赔难
一些不法机构抓住了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的弱点,未签定任何合同就要求消费者通过私人转账形式缴费;或者由销售人员代替消费者签订合同,利用网络默认同意协议内容,这些签订的合同中往往故意对培训效果表述含糊不清,对消费者退款要求却极为苛刻,后期如发生纠纷消费者将较难维权。
陷阱四:名为直播培训,实则网络贷款
一些直播培训机构收款的时候表现积极,甚至主动帮助学员贷款交费,而对于学员的学习情况却不闻不问,当实现不了承诺的培训效果,学员要求退款时就百般刁难,导致学员不但退不了学费,还要为不满意的培训课程背上债务和利息。
直播培训消费警示
理性消费,避免跟风。理性看待直播带货行业,避免跟风心理,毕竟直播创业成功者只占极少数,他们背后还有专业的运营团队,成功与否还与创业时机、主播销售综合能力、行业竞争情况等多方因素相关,消费者需要理性衡量。
了解资质,确认证照。确认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办学资质,即是否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提前了解机构经营是否规范,经营时长、社会信誉度是否良好、师资是否稳定等情况。
详看内容条款,拒签霸王合同。消费者在购买培训服务前应详查合同内容及相关条款,关注课程设置、师资要求、违约责任、退费规则等重要条款,如合同出现双方责任不对等的霸王条款,应提出修改或拒绝签订。在未确认合同时,不要提前预交大量培训费用,防止培训机构因停业或破产时面临无法退费的风险。
量力而行,不掉贷“坑”。面对培训机构热情推荐的“学费贷”“培训贷”等各种消费贷时,消费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详细内容和需承担的法律风险,明确约定还款利率、手续费、解约条件等,避免出现培训服务解除仍需还贷的情况发生。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