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 王博敏 刘欣
清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控所草堂园区里,仪器运转声与培训早读声此起彼伏,一切都像往常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专心工作的人并没有注意到窗外,大雨倾盆,狂风肆虐,空中的电线到处乱摆,就像马上要脱手的风筝线。
忽然,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寂静,整座园区瞬时,陷入阴暗,大家连忙看向时间——8时40分。瞬时,设备停止运转,教室灯光熄灭,生产和科研工作被迫暂停。
保障部草堂园区现场主管孙鸿斌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对身边人说道:“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先联系鄠邑区供电局协助排查外部线路,同步排查园区内各个线路是否正常”。
雨持续不停,糟糕的天气给这场抢修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经过两小时的紧张排查,10时40分,故障原因终于被确定:由于恶劣的天气因素导致所外国网草堂变电站环网柜出现故障,接头被击穿,且连接所里的高压电缆出现断点。
保障部迅速成立应急抢修小组,一场争分夺秒的“光明保卫战”正式打响。
雨夜攻坚 抽丝剥茧
现场维修人员毫不犹豫地冲进雨中,对环网柜展开抢修。然而,过高的击穿电流让连接点损坏得惨不忍睹,雨天环境更是令维修工作雪上加霜,每一个操作都难度系数加倍,维修进度推进缓慢。另一边,面对所外约2000米长、直埋深度达7米的高压电缆,排查工作如同大海捞针。保障部决定紧急租用一台2000千瓦的发电车,确保园区临时用电,并积极对接各部门做好生产任务的调整,协调部内做好园区生活物资的保障。
技术主管米媛带领刘远、孙鸿斌,围在图纸前,眉头紧皱。凭借多年的经验,仔细分析每一个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将可疑点位一一列出,制定出初步排查方案。随后,工作人员带着高压电缆故障探测仪,沿着电缆路径,对可疑的点位仔细地搜索。
秦岭的雨天,气温骤降,被雨水打湿的衣服更增加了寒意,疲惫和寒冷不断袭来,让人不觉心生退意,每个人都在心底为自己打气,再坚持一下,也许下一分钟就能找到。
不知不觉黄昏,不知不觉天黑了,不知不觉天黑透了……
发酸的眼睛、僵直的脊背在提醒人们必须休息了,但心中的焦虑却让人停不下来。
“断点找到了!”一声大喊驱走了所有寒冷和疲惫。
此刻已是第二日零时。
破晓鏖战 双线突击
雨停了,山脚下已放晴,环山路在星光的映衬下更显安静、美丽。抢修小组无暇休整,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恢复供电!为了保障事业部的生产任务、重点项目的科研进度以及人力资源部的培训工作,为了让园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抢修小组围坐在一起,根据高压电缆的直埋情况和以往维修经验,激烈讨论着抢修方案。
连夜开挖受损电缆,随着“轰隆隆”的一声响,挖掘机启动作业,轰鸣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抢修人员不顾疲惫,继续坚守岗位。前期机械开挖还算顺利,但越靠近电缆,越要防止二次损伤,大家只能拿起铁锹、镐头,一点一点地人工挖掘。
光明重燃 初心如炬
早7时,受损电缆断点终于被挖出。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7米的埋深、潮湿的地下环境以及严重烧毁的电缆,都给维修工作带来巨大困难。米媛经过慎重研判,选择了一个复杂但能确保维修质量的方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抢修工作仍在紧张进行。大家累了就在一旁稍作休息,饿了就匆匆扒几口冷饭,然后又立刻投入战斗。
23时42分,所有维修和供电作业终于完成!当园区的灯光重新亮起,设备重新运转,孙鸿斌、刘远瘫坐在台阶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米媛拿出手机里的照片,翻看着每个关键节点的抢修画面——那些沾满泥浆的双手、在雨幕中亮起的应急灯、凌晨三点还在讨论方案的场景,此刻都成了珍贵的回忆。
这场持续40小时的抢修任务,不仅是对技术和能力的考验,更是对责任和担当的检验。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保障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控所人“三知”的初心,他们是守护光明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