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小满已至,热浪初涌。兴安盟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兴牧嘎查的田野里,村民田树林家180亩地里的玉米苗破土而出,生机勃勃。
远远瞧见兴牧嘎查委员会副主任赵国海的身影,在田埂上的田树林赶忙迎上去:“赵主任,我家今年还得预订‘玉米楼’,可得给我留好!” “你倒是积极,到秋天肯定少不了你的储粮囤子!”赵国海笑着抖了抖手里快写满的登记本说。
三年前,兴牧嘎查的集中晾晒场还是一片废弃矿坑,如今,场地内卖完粮后空置的“玉米楼”都已被整理好,只待秋天到来,就变成十里八乡羡慕的“金码头”——去年全村60%玉米在这科学储存,粮贩子开着卡车排队等货,价格硬是比“地趴粮”每斤高出好几分钱。
每年秋天,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兴牧嘎查整齐排列的“玉米楼”。(资料图)这种“春种秋粮夏定仓”的新农事节奏,在兴牧嘎查已成风尚。2023年以来,兴牧嘎查利用原有废弃矿坑和堆放弃料场地,平整出3个集中晾晒点,推行科学储粮,两年间“玉米楼”从500个递增到去年的1400余个,像田树林这样尝到甜头的村民不在少数。这背后,是兴安盟对科学储粮的大力推广与不懈努力。
秋收后的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兴牧嘎查,村民驾驶铲车将玉米棒装进“玉米楼”。(资料图)2024年,兴安盟玉米产量119.91亿斤,截至2024年底,全盟96亿斤以上的玉米得到了科学储存,完成量超过了全年玉米产量的80%,实现节粮减损约4.8亿斤。
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兴安盟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的成果。为了让粮食由“湿”变“干”,由“趴”变“站”,以高质高价进入市场。2024年,兴安盟新建立体储粮装具100万立方米,立体式储存玉米约24亿斤,其中庭院立体储粮16亿斤,集中储粮8亿斤。
与此同时,兴安盟积极拓展“粮食代存”业务,推动储粮模式从“存粮在家”向“存粮在库”转型,2024年全年实现粮食代存约2亿斤。
在乌兰浩特铁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每个装满粮食的储粮仓内都安装了测温线,实时监测粮温。“我们通过粮情监测系统对粮仓温湿度进行监测,一旦温度达到21摄氏度,我们就会启动通风、排风设施,实现常年低温绿色储粮。”乌兰浩特铁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仓储科科长郝建东介绍说,公司还提供“代收购、代存储、代烘干、代保管、代销售”的“五代服务”,解决农牧民储粮难、卖粮难问题。
乌兰浩特铁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粮情监测系统,对粮仓温湿度进行监测。(资料图)兴安盟籽粒直收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4年,全盟籽粒直收机数量较2023年增加23台,日收获能力增加5000亩左右,全年籽粒直收数量超过8亿斤,较2023年增加一倍。
“去年种植的5万亩玉米,全部采用了籽粒直收方式,粮食损耗率降低了 5%,经济效益增长了8%。” 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副场长陈宏说,这种方式减少了摘穗、脱粒、运输、晾晒等工序,最大程度降低了粮食在收割过程中的损失。收割完直接运到粮库烘干、入库,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能做到秸秆还田、保护土地,还能有效应对不良天气,降低人工成本。
从田间到粮仓,从收割到储存,兴安盟通过引导农户科学储粮、建设现代化粮仓、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综合措施,逐步解决 “地趴粮” 问题,让丰收的成果颗粒归仓,稳稳端牢了粮食安全的 “饭碗”。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高敏娜
通讯员:韩雨格
新闻编辑:陈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