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作为新能源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其价格走势一直备受关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行,较年初下跌约20%,让众多生产企业苦不堪言。
上海钢联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现货5月20日均价6.325万元吨,环比上一日下跌0.71%;工业级碳酸锂均价6.16万元/吨,环比上日下跌0.73%;期货方面,截至5月20日收盘,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2507下跌0.88%,报收60860元/吨,再度刷新上市以来新低。
据了解,外购锂辉石和锂云母精矿生产碳酸锂的日度现金生产成本分别约为7.46万元和7.79万元/吨,按照目前价格,当前外购原料生产碳酸锂已成亏本生意。
本轮碳酸锂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供应端持续扩量及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造成持续性供需不平衡所导致。需求端,尽管动力电池产量和装车量保持高增长,但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较高,增速逐渐放缓。供应端,2025年,全球锂资源开发迎来产能集中释放期,如中国主导的马里Goulamina锂辉石矿(50.6万吨/年)、阿根廷Mariana盐湖(2万吨/年氯化锂)等,供应压力持续存在。
当前碳酸锂价格下跌趋势逐渐传导至矿端,上海钢联数据显示,5月20日,6%锂辉石精矿CIF均价报655美元/吨,较上周环比下滑50美元/吨。锂矿价格快速下跌也直接导致锂盐价格支撑减弱。
目前,一体化企业由于成本优势,仍有盈利空间,但随着锂矿价格持续下探,正逐步触及矿山现金成本。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锂辉石、锂云母及盐湖生产碳酸锂的季节性现金生产成本分别约为5.3万元、6.3万元及3.19万元/吨,盐湖提锂生产成本较低,锂辉石次之,锂云母整体最高。
盐湖股份得益于察尔汗盐湖的丰富资源和先进提锂技术,成本范围在3.1万- 3.5万元/吨;
西藏矿业的扎布耶盐湖锂浓度1200mg/L(国内最高),成本约3.5万- 4万元/吨,但受高海拔运输及电力成本影响,加工成本较察尔汗高约 0.3 万元 / 吨。
锂辉石提锂企业根据一体化程度决定成本差异,天齐锂业自有格林布什锂辉石矿(品位6%),成本范围约5.5万- 6万元/吨;
赣锋锂业依靠Marion 锂辉石矿(品位 1.39%)及 Cauchari-Olaroz 盐湖(权益 46.5%)等资源,综合成本有所降低,但自给率低,以及锂辉石加工环节等拖累整体成本,整体成本范围约7.1万-7.5万元/吨;
中矿资源成本范围7万- 7.3万元/吨。其透锂长石矿因成本高(约8.5万元/吨),目前暂停生产。
雅化集团依赖外购锂辉石(2025年Q1到岸价约700美元/吨),整体成本范围8.5万-9万元/吨,2025年第一季度,因锂价下跌导致雅化集团锂业务亏损0.5亿元,成本压力显著。
锂云母提锂企业属于高成本但技术迭代时期,永兴材料自有化山瓷石矿(品位1.2%),采用 “硫酸盐焙烧 + 萃取” 工艺,单位能耗较行业平均低,整体成本范围在5-6万元/吨。
志存锂业主要采购非洲手抓矿(品位0.8%-1.2%),物流及选矿成本占比超40%。虽引入 “一步法提锂” 技术(节约成本约 0.8 万元 / 吨),但原料端劣势仍导致成本高于行业均值,成本范围约8万- 8.5万元/吨。
盛新锂能目前主要依靠外采锂辉石(成本8.1万元/吨)及锂云母(成本9.7万元/吨)双路线。锂云母提锂因亏损暂停,主要依赖锂辉石路线,但外购矿成本仍高于市场价,综合成本范围8.1万- 9.7万元/吨。
锂价还在持续磨底,短期内上涨动力依旧不足,在此阶段,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在于如何降低成本,从而凸显竞争优势,而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提升资源自给保障能力和技术创新。随着高成本产能的逐步退出,行业竞争将促使企业间并购重组活动增多,行业集中度有望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