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22日讯(记者 沈娇娇)“陆家嘴金融沙龙”第11期于近日在上海浦东落下帷幕。嘉宾围绕“产业与资本共振:智能机器人元年”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与探讨。上海意优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赵运涛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视角切入,深度剖析行业规模化落地的核心痛点,解读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技术趋势与商业化实践。
从“马拉松”看人形机器人:稳定性、续航等问题凸显
赵运涛表示,2025年被视为机器人“量产元年”。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这一观点已基本达成行业共识。同时,人形机器人的形态在标准化方面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无论是双足式还是轮式设计,在不同应用场景中都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人形机器人本体技术仍面临多重挑战。以北京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为例,机器人运行中暴露的摔倒、换电池等问题,凸显本体稳定性与续航能力的不足。
关节模组稳定性直接决定整机性能,而关节模组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是整个行业的关键需求。人形机器人全身有几十个关节,任何一个关节出现问题,机器人都可能无法正常运行。
展望未来,关节模组的发展方向将聚焦于研发迭代和新一代关节的开发,同时融合更前沿的技术。目前,许多关节技术仍是从协作机器人时代延续而来,并非终极解决方案。因此,未来研发的天花板仍有待突破。赵运涛坚信,未来的关节将不仅仅是执行器,而是成为新一代的运动神经元,将传感器与算法深度融合到关节模组中。
量产元年开启:关节模组降本攻坚
关节模组的成本控制能力关乎商业化生死线。今年是量产元年,量产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量产也意味着成本投入。目前,成本高企仍是行业最大挑战。
据专业机构调研,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整机成本高达几十万元。中国的供应链优势能够将成本降低至小几十万元?然而,即使成本降至小几十万元,大规模量产仍然是巨大的挑战。
针对量产降本难题,赵运涛提出三大策略:一是优化供应链管理成本,通过批量采购、标准化定型和零部件国产化替代,降低供应链成本;二是采用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大幅缩短关节迭代导入时间;三是优化关节内部设计,结合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