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和伊朗即将开启新一轮谈判之际,美国媒体报道称,情报表明以色列正为打击伊朗核设施做准备。伊朗外长22日对此回应说,“将毫不犹豫地对任何侵犯行为作出强力回应,并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其利益和人民”,同时喊话美国,若以方实施袭击,美国必将被卷入其中并承担责任。
以色列真的会打击伊朗核设施吗?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以色列动武的可能性。
这张5月5日发布的未注明拍摄地点的照片显示,以色列空军战斗机执行空袭任务。新华社发(以色列国防军供图)美情报指以色列准备袭击伊朗核设施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日援引多名美国官员的话报道,美方获得的新情报表明以色列正准备袭击伊朗核设施。最新情报基于以色列高级官员公开和私下交流的情况、截获的以色列通信及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观察。观察到的军事准备工作包括空军弹药的运输和空中演习的完成。
知情人士透露,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的可能性“近几个月来显著上升”,如果美国与伊朗无法就清除后者所有的浓缩铀达成协议,那么以方发动袭击的可能性将更大。
CNN在先前报道中说,美国情报机构今年2月曾警告,以色列可能打击伊朗核计划的关键设施。
美国《纽约时报》4月也报道,以色列曾计划5月向伊朗多处核设施发动袭击,以遏制伊朗发展核武器的能力。
5月10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多哈出席第四届阿拉伯-伊朗对话会议时说,伊朗无意发展核武器,但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新华社发(主办方供图)
伊朗考虑采取“特殊措施”保护核设施
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齐22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来自以色列的威胁早已屡见不鲜,“但最近美国官员透露的以色列计划非法攻击伊朗及其核设施的信息令人震惊,这理应立即受到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厉谴责”。
阿拉格齐写道:“我已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阻止以色列的威胁持续下去。如果以色列得不到制止,伊朗将被迫采取特殊措施来保护其核设施和核材料。我的信函是一份严肃的行动前警告。”
阿拉格齐没有具体说明伊朗将采取什么特殊措施,但他表示,伊朗“将毫不犹豫地对任何侵犯行为作出强力回应,并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其利益和人民”。
阿拉格齐在致古特雷斯和格罗西信中说,如果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发动任何袭击,相信“美国政府也会被卷入其中并承担法律责任”。
美伊就铀浓缩权利存分歧
美国与伊朗正就伊朗核计划谈判,在伊朗是否能保留铀浓缩能力问题上的公开立场尖锐对立。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近日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美方非常明确,“不允许(伊朗拥有)哪怕1%的铀浓缩能力”。
伊朗则一直坚持把拥有铀浓缩能力作为“红线”。阿拉格齐18日回应威特科夫的言论时说,伊朗的铀浓缩活动“无法阻止”,美方“不切实际的期望会阻碍谈判”。阿拉格齐21日说,“无论能否达成协议”,伊朗都将继续铀浓缩活动。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20日在讲话中说,美方代表声称不允许伊朗进行铀浓缩,这是一个重大错误。伊朗奉行自己的政策,不需要任何方面对其铀浓缩权利的许可。
哈梅内伊同时表示,与美国的谈判还没有取得任何结果,未来仍不确定,但他不指望谈判能取得任何积极成果。
伊朗同意参加与美国第五轮间接会谈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21日晚报道,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宣布,伊朗已同意参加定于23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第五轮伊朗与美国间接会谈。
巴加埃说,伊朗谈判小组决心坚定不移地捍卫伊朗的权利和利益,将在争取包括浓缩铀权利和解除制裁方面“不遗余力”。
伊朗与美国4月12日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举行首轮间接会谈,这是自2018年5月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双方首次正式谈判。此后,双方分别于4月19日、4月26日和5月11日举行了3轮间接会谈。
以方:军事打击是谈判失败后现实选择
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塔米尔·海曼等人在本月初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特朗普政府在谈判中表现出一定灵活性,一方面坚持不让伊朗拥有核武器,另一方面可能将容许伊朗在限定范围内保留低浓缩能力。这种立场虽无“利比亚模式”(由美方炸毁所有核设施、拆除全部设备)那般彻底,但若附带有效限制与强力监督机制,仍可能被视为折中路径。
海曼等人认为,若谈判失败,军事打击成为现实选项。对以色列而言,单方面军事行动虽有政治和战略风险,但可能产生多个关键效果,包括削弱伊朗核能力、延后核突破时间、重启在更有利条件下的谈判。
然而,此举仍充满重大不确定性。伊朗核项目已具备“分散、加固、有冗余、隐蔽”等特征,哪怕部分设备幸存,亦可为秘密重建提供条件,且伊朗科学家掌握的技术无法通过军事打击摧毁。
更重要的是,军事打击可能促使伊朗方面认定,唯有拥有核武器方能自保,从而加快核武步伐甚至退出《核不扩散条约》、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
对伊朗动武存巨大战略风险
以色列区域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尼姆罗德·戈伦告诉新华社记者,以色列的这一动向可能有三重意图:一是释放威慑信号,向伊朗与国际社会展示动武准备,以增强当前谈判中的筹码;二是完成战术预部署,一旦外交行动失败,可以迅速展开军事行动;三是有意借助媒体放风,测试有关方面反应及以色列国内对打击伊朗的接受度。
戈伦认为,以色列方面认为,伊朗核计划已进入突破门槛状态,且在谈判中坚守核基础设施“不可拆除”的“红线”。如果美伊不能迅速达成限制性协议,以色列就必须采取军事手段阻断伊朗核突破的路径。
他同时警告,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具有巨大战略风险。伊朗2024年10月遭以色列打击,防空系统和导弹受损失,但仍保有广泛分散的核设施,以及庞大的地下导弹储备网络。此外,伊朗可通过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及其他代理人展开多线报复。若美方不介入,以色列独立作战的持续能力与战略纵深都将面临考验。
今年2月的美国情报评估认为,以色列可能使用战机或远程导弹发动打击,但这类方式只能对伊朗核计划造成最低程度迟滞。
专家:美伊陷入博弈困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副所长秦天指出,美伊陷入“谁先让步”的博弈困局。伊朗要求美国先解除制裁,而美国坚持伊朗须先弃核,双方均缺乏战略互信。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岚雨指出,目前来看主要症结在双方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伊朗的谈判底线是在伊朗本土保留进行低浓度铀浓缩活动的权利,而美国对于伊朗的底线立场模糊,经常在只需确保伊朗不会拥有核武器和伊朗必须彻底放弃铀浓缩活动之间反复,且特朗普政府内部在伊朗是否必须弃核上存在分歧。
美国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副所长特里塔·帕尔西认为,“零浓缩”政策不仅无法达成协议,还将关闭外交窗口。她指出,威特科夫或许寄望于伊朗在压力下停止铀浓缩,但这无异于一场高风险赌博——伊朗从未接受过完全停止铀浓缩,即便暂时性让步也无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