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的重任。
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聚力服务科技工作者,是时代赋予的核心使命。
近年来,滨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滨州市科协”)紧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主线,构建起以政治引领为核心、组织建设为保障、多元服务为支撑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创新实施“心安行动”,全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为科技人才发展保驾护航,为品质滨州建设汇聚起澎湃的科技动能。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科学家精神培育新高地
滨州市科协将政治引领作为服务科技人才的“导航塔”,通过理论武装、阵地建设、品牌塑造,打造具有滨州特色的科技人才思想铸魂工程。
三维思政体系筑牢信仰根基。滨州市科协连续4年将科学家精神纳入全市5月主题党日活动主题,打造“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厅,吸引180个党组织、6200余名党员干部接受精神洗礼。组织举办6期国情研修班,策划开展“科技工作者心向党”系列主题活动150场次,成立滨州科技宣讲团,建立主题微站并开设“科言科语”专栏,浏览量突破2000万次,形成“理论宣讲+阵地教育+网络浸润”立体化思政教育格局,让科技工作者在“沉浸式”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
创新载体传播科学精神。滨州市科协以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让科学家精神可触可感。举办主题朗诵会、歌咏会、观影会等150场次,推出“科学家故事会”系列视频155期,最高浏览量达1500万次;开展“科学巨匠星耀滨州”主题巡展236场,通过影像陈展与互动体验,让科技偶像的奋斗故事走进大众视野。系统编撰《滨州当代人物》《滨州科技先锋群像》,记录滨州籍科技巨匠的生平事迹,彰显本土榜样的引领力量。
聚势赋能塑造文化品牌。紧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纪念刘徽诞辰1800周年契机,成功将国际编号“361712号”小行星命名为“刘徽星”,组织团队赴法国参与“刘徽年”全球启幕活动,成立滨州刘徽数学研究会,设立刘徽奖并筹建专项基金会,联合中国科技馆推出“殊方同致 数铸文明”全国巡展,成功申办2025年中国数学会年会……一系列举措将“刘徽故里”打造成滨州科学文化新名片,提升城市影响力。
强化组织赋能织密科技人才服务立体网络
滨州市科协以组织建设为突破口,构建覆盖广泛、层次清晰、功能协同的服务网络,让科技人才在“近悦远来”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全域覆盖。全市98个乡镇科协组织全面完善,成为中国科协基层组织改革试点;9个开发区明确科协职能承担单位,实现科技工作者密集区域组织全覆盖;198家企业成立科协组织,7家入选省级试点,数量列全省第1方阵;率先实现市属高校科协全覆盖,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
学会组织体系持续优化。截至目前,滨州市科协所属市级学会数量达29家,新建材料学会、人工智能协会、低空经济产业学会等10家专业组织,覆盖理工农医各学科,联系服务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选树“最美科技工作者”“杰出工程师”“巾帼科技创新之星”,建立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周期服务链。
学术交流激活创新动能。打造渤海科技论坛、渤海学术沙龙“双品牌”,举办疫苗开发、湿地生态修复等学术活动179场,承办省级以上论坛28场,引入高层次专家573人,服务1.2万余人次,评选优秀学术成果1216项。开展“情系桑梓·汇智滨州”行动,常态化服务30余名滨州籍及来滨院士,联动20家全国学会柔性引进297名专家,构建跨区域学术协作网络,将滨州打造成为高端智力资源集聚地。
创新多元服务打造科技人才全链条服务生态
滨州市科协构建涵盖成果转化、人文关怀、智库建设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让科技人才在滨州更好地安身、安心、安业。
成果转化构筑科创引擎。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相继促成市政府与中国科技馆、山东省科协、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等签订3项战略协议,导入800余项可转化成果。推动与大湾区科技联动,与深圳市科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连续3年积极用好“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滨州分会场,吸引800余个优质项目。9个县市区纳入“省科协助力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创新专利应用工程师培育体系,培养1427名专业人才,建立526家企业专利信息库,形成“海外专利-企业转化-竞赛提升”创新闭环,7项成果获“科创中国”专利大赛奖项。
人文关怀彰显城市温度。滨州市科协将“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打造成标杆品牌,年均开展600余场次全域联动活动,“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等主场活动连续4年居全国地级市活跃度榜首。打造“最美科技工作者”四级评选特色体系,选树全球全国“冠军产品”杰出工程师等科技榜样702名,并制作AI数字人视频进行宣传;创新打造“滨州优品冠军榜主题展”,联动全媒体开展榜样事迹宣传1000余场次,覆盖超300名科技先锋,以城市之名礼赞科技精神。创新搭建“智慧科协”数字平台与“科言科语”对话汇,实体化打造8个“科技工作者之家”,联动市政协打造“科创滨州·界别同心汇”,相关经验通过中国科协《一周要情》刊发推广。
智库建设赋能决策创新。构建“130+4+N”智库体系,即:柔性引进智库专家130名,举荐省级智库专家4名,推出N项具有滨州特色的科技工作成果和工作经验。首创《科技工作者建议》直报机制,提报前瞻性报告39篇,推动开展专题调研38场,立项自然科学调研课题159项,10篇深度报告通过市委《信息与调研》刊发。邀请山东省“黄河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课题组来滨实地指导,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创新融合。高标准完成第四次山东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滨州点),精准把脉科技人才发展需求。
实施“心安行动”塑造科技人才服务新标杆
滨州市科协紧紧围绕“113388”工作体系,创新实施服务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心安行动”,从多个维度集中发力,全面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造环境,为品质滨州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在精神引领层面,开展科学家精神分级分类培育行动。滨州市科协将每年5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与主题党日深度融合,搭建国情研修平台,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了解国内外创新发展形势,强化“科技报国”价值认同。打造好“一馆一舱一展一剧社”(即:张存浩科学家精神教育馆、徽智启航舱、刘徽主题展、科普剧社),同时开辟科学家精神宣传专栏,承办全省科学家精神巡讲报告会,多层次、多维度凝聚科技力量,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
在人才培养与激励方面,聚焦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需求,持续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年度遴选潜力人才20名,构建“选拔-培养-赋能”体系,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创新推出“滨州医惠保”投保计划,为扎根一线的优秀科技人才提供专属健康保障。加快推进产业链科协、先进制造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科协建设,探索成立产教融合高校科协联盟、产业链企业科协联盟,筹建工程师协会等专业组织,持续强化“科技工作者之家”服务能力。依托“科创中国”及“海外专利信息资源系统”,借力中国科协高端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全面共享,助力科技工作者把握前沿技术、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为我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擦亮品牌,塑造科技人才服务新标杆。优化节日宣传品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期间,联动全市科协系统开展走访慰问、座谈交流、选树宣传、专家报告、技术服务等系列活动,致敬广大科技工作者,强化科技工作者“第一资源”地位,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发展动能。深化典型选树工作。聚焦我市“冠军产品”领域,年度选树技术创新能力突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取得行业领先成果、产生显著经济效益或广泛影响力的杰出工程师,全面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滨州市科协持续强化学术交流品牌建设,每年举办20场渤海学术沙龙,定向邀请院士专家交流释惑,打造自由开放、共享共用的学术平台,营造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为“双型”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服务。打造智库资源品牌,聚焦全市发展需求,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课题调研,形成决策咨询建议,推动研究成果实践转化,强化科技工作者智库作用,实现科研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向提升”。
全市科协组织将紧扣时代主题,紧盯奋斗目标,聚力实施红色引领、引才融智、科技聚力、科普惠民、改革创新“五大行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字号品牌矩阵,让更多科技人才在滨州这片创新发展的沃土上“安身有平台、安心有服务、安业有未来”,为品质滨州建设贡献强大科技力量。
原标题:滨州市科协打造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全面助力科技人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