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昊星
高玉峰 陆威力 邹圆圆
在湖北省孝昌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园,孝感市尚丽儿童用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婴儿车骨架在流水线上快速成型。“机器都快干冒烟了。儿童安全座椅、婴儿车等主打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订单排得满,得抓紧时间赶工。”孝感市尚丽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艳斌看着全速运转的生产线,道出“甜蜜的烦恼”。
机器的轰鸣与工人的忙碌背后,一组就业数据勾勒出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的产业活力: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220人,同比增长10%;1094名就业困难人员重拾“饭碗”,返乡创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6%,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曲线上扬,就业综合指数稳居湖北省第一方阵。就业回暖验证了孝昌营商环境系统性优化产生的虹吸效应。
企业“轻装快跑”
今年年初,得知尚丽公司用工紧张,孝昌县人社局立即启动“春风行动”,两个月内帮助企业将员工规模扩充至800人。“政府服务总是快人一步,项目二期建成后预计还能新增1700个岗位,带动就业规模达到2500人。”魏艳斌信心满满地说。
与尚丽公司形成产业链互补的湖北天资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则有着更为特殊的落户经历。去年6月,该企业在审批环节出现程序瑕疵。孝昌县相关监管部门没有简单叫停项目,而是采取“首违不罚”的柔性执法,指导企业规范流程,既守住法律底线,又保障建设进度。
“这种讲原则又有温度的监管,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孝着办’品牌。”该企业负责人感慨道。如今,该企业已形成120人的用工规模。
政策“组合拳”激活一池春水。2024年,孝昌县为企业减负超6亿元,其中免收投标保证金8024万元,用水补贴覆盖规上企业;“项目管家”全程陪跑27个重大项目开工,“企业点单”机制解决155个痛点。
就业“家门口扎根”
在花园镇七里湖零工驿站,43岁的王小芳实现了从候鸟式务工到家门口体面就业的蝶变。“骑车15分钟上班,月薪6000元,还能陪孩子吃晚饭。”这位曾经的“北漂妈妈”通过驿站组织的数字营销培训,变身互联网营销师。
占地600平方米的驿站内,53岁的武庆霞正在参加保育员培训:“这里像‘就业充电站’,学技能、找工作一步到位。”自2024年10月运营以来,驿站已培育800余名“技能达人”,构建起涵盖九大服务的“就业安全网”,帮助200多人捧起新“饭碗”。
在孝昌,更立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正在成型。17个零工驿站与8个微型站点织就“15分钟就业服务圈”,智慧平台实时匹配劳动力与企业需求,“直播探企”让岗位场景触屏可及;一季度,7528万元创业贷款滋养出205个返乡创业梦想。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扎根”,就业回迁的背后,是民生温度与创新力度的双重托举。
人才“向新而生”
今年,在湖北龙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校招和“春风行动”新招的200名员工中,七成是技术工。“高端研发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湖北龙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向阳仍有“人才之渴”。
孝昌的破题之策,是“育才+引才+护才”组合拳——“四维培养”体系让3家企业试点实现“毕业即上岗”,电商直播、智能制造等课程推动4000人技能升级,茶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孵化120名骨干;校企联动更显魄力:龙腾电子引进武大、华科团队,研发经理胡斌主导的工艺革新带来8000万元销售增长,废水循环技术节省成本3900万元。
人才生态的“温度”体现在全周期呵护:孝昌县打造的“维权服务综合体”,一季度为28名劳动者追回欠薪244万元,劳动纠纷率连续下降10%;全员参保、岗前培训成企业标配,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人才生态建设是系统工程。”孝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朱俊杰表示,从技能工人到高端人才,从权益保障到职业成长,每个环节都需要制度创新。如今,孝昌正在形成“培养有体系、引才有力度、留才有温度”的良性循环。
从车间轰鸣到驿站灯火,从生产线到直播间,孝昌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打造“营商提质—企业增效—就业扩容—人才涌流”的循环。当尚丽公司的童车驶向全球,当“王小芳们”在家门口拥抱新生活,孝昌用营商环境的“优”无止境,书写着“近悦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