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acTalk
创业三年,我和团队一直深度使用飞书。作为一个偏爱文档协同的团队,我们现在已经离不开它,开周会、写立项文档、建客户沟通日历、追踪重要的项目、CRM,这些事情,我们都已经放到了飞书之上。
最近飞书发布了一个叫“知识问答”的 AI 功能,连续使用了半个多月后,我越发觉得,这三年多来,团队坚持文档优先的协作方式是极其正确的选择。因为有了 AI 的加持后,过去散落在文档、群聊、日历、会议等场景中的信息,就可以从沉睡的数据变成每个人都可以随取即用的企业资产。
这一点非常激动人心。你想想,过去要是没有 AI 的话,我们写过的那些历史文档,基本都淹没在文件夹的深处,很少有机会再主动去翻。对于团队而言,信息不是没有,而是“找不到”、“想不到”、“用不上”。每个人都在重复找资料、重复提问、重复踩坑。
举个例子。昨天我突然想回顾一下,自己当初是怎么构想墨问这个产品的。我知道这期间肯定经历了不少变化。以前的话,我可能得先搜索“墨问 产品”这些关键词,然后在一大堆文档、聊天记录里人工筛选、慢慢翻找,费时费力。
但现在只需要打开飞书知识问答,直接提问:“墨问的构想是什么?”系统就会自动检索我权限内的文档、群聊、会议纪要等内容,筛出有价值的信息,并用清晰的语言总结出来。这种感觉就像有人把我的记忆重新整理了一遍,直接告诉我当时的思路、变化脉络,甚至还能补充一些我自己没留意的细节。
它用了 30 秒时间,搞定了我可能得 30 分钟才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光是看 AI 的思考和整理过程,就已经很上头。它居然一点点把我过往的思路、判断、试错,都重新串了起来,像是在帮我复盘自己的创业史。
搜索结果中提到的“墨问书”和“M计划”,都是两年前讨论过,但很快又放弃的策略,AI 居然都找了出来。而且不只是文档,它还挖出了我和同事的聊天记录。我的感觉是,这种新的信息检索方式,能帮我找回很多之前用关键词检索,根本找不出来的关键信息。
还有一个场景,估计你也能用得着。有时候,我会忘记某件事的关键词是什么。这要是搜索的话,就得挠头抓耳的去想某个文档里自己到底用了什么词,然后不停的去试。现在,有了飞书知识问答,直接通过自然语言说自己问题就好。
比如刚刚,我想查查四月周会上,团队做产品调研时,分享过的一款硅谷的 AI 笔记产品。这产品的名字到了嘴边,硬是想不起来。我直接问飞书知识问答:“最近周会上,我们讨论过的 AI 笔记产品是什么?”它很快帮我翻了出来。因为涉及业务细节,我就不具体展示结果页面的截图了。
现在,我已经把飞书知识问答放到导航栏最重要的位置。日常有什么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去问它。诸如问某个项目的进展,某个产品的设计思路,某件事的来龙去脉。飞书知识问答能够整合公域信息和私有信息,所以在这里,拿到的答案对于我而言,也是最准确和全面的。毕竟我去问 ChatGPT,它也不知道我上周开会说了啥。
聊到这里,我想讨论个问题:你觉得这个功能技术难度大吗?我认为不大,它其实就是一个我们惯常见到的 AI 搜索类产品。胜就胜在场景上。
OpenAI 研究员 Michelle Pokrass 曾经说过,AI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模型本身有多强,而是很难获取到足够多、足够相关的上下文信息(Context)。”此刻,我再次意识到这句话的价值。
你想想,虽然公域中已经有足够多的信息,但就工作场景而言,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都是私域信息。而像我们这样使用飞书的公司,私域信息基本都沉淀在了飞书上。
记得两年前讨论 AI 特性时,飞书 CEO 谢欣一直在强调,企业拥抱 AI 的第一步是先实现AI Ready,也就是数据的沉淀和系统的整合。犹言在耳。
所以,对一家想真正落地 AI 的企业来说,光靠鼓励员工使用 Cursor 这类工具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为 AI 提供充分的上下文。如果信息还停留在“口口相传”,文档只是为流程而写,那再强的模型也只是空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我知道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研究 AI 知识库,我没有刻意做这事。
对我来说,只要在飞书里持续推进文档协同、会议留痕、信息沉淀,这本身就是在建设知识库。因为你也看到了,飞书知识问答会自动检索我权限内的一切内容,整合给出答案——这不就是知识库的理想形态吗?与其再绕去另一个新系统,费力去“重新积累”,不如把数据积累发生在天然高频使用的场景里。否则系统割裂,员工也很难坚持下去。
所以回过头看,我越来越确定,一个企业的协作系统,就是它的“第二大脑”。
“第一大脑”是人,是员工的判断、审美和经验。而“第二大脑”则是企业里不断积累下来的知识、流程、记录、决策脉络。它不靠人的记忆力,不随人员流动而断裂,它是组织真正的长期记忆。
过去这个“第二大脑”是静态的,它躺在文档库、群聊、日历和各种系统里,需要人主动去找。但现在,有了像知识问答这样的 AI 能力之后,它就像是活了过来。我们可以随时向它提问,让它帮我们找出关键线索,复盘历史脉络,甚至补全我们没有记录但已经发生过的经验。
这也是 AI 真正的价值所在——它不是让人变懒,而是让组织变得更聪明。
说实话,飞书知识问答这款产品也还有不少需要打磨的功能。比如,在某些问题上,它依然可能出现幻觉,给出不准确的回答;再比如,它目前还不具备 Deep Research 那样的深度检索和链式推理能力,面对复杂问题,多少有些力不从心。
但我觉得这类产品随着时间推移和模型强大,肯定会越来越好。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这个时间点,意识到在飞书上的每一个文档、每一次会议、每一段聊天、每一次复盘,本质上都是在喂养企业的“第二大脑”。
我们可能需要意识到,企业积累的信息和知识,就要随着 AI 时代的到来,开始真正流动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