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李若岩 张晓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成为对贵州历史和文化特征的新概括,要求贵州“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我们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发挥文化繁荣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始终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和勤劳智慧的结晶,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文化并非孤立存在,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既体现了文化自身演变的内在逻辑,也体现出文化的发展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只有深入理解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我们才能更加精准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文化发展政策、更加充分激发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和更好地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指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形成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不断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打造繁荣活跃的文化市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发挥文化繁荣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回应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文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与活跃,提供类型更为多元、样品更为丰富、质量更为上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创作出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广大文艺工作者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优化升级“数字馆”“文化云”等线上文化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数智化品质。要繁荣活跃文化市场。这既包括类型的丰富性,如音乐、美术、戏剧、影视、动漫、体育等各个领域;也涵盖形式的多样性,如线上直播、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等新兴模式。要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原创内容的生产,努力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以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要注重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产品覆盖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激发市场活力。
持续强化文化综合治理,构建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健康的文化生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公众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品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此外,健康的文化生态还能激发创新思维,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它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互联网的普及使文化传播速度空前加快,但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常有、网络暴力常现等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持续强化文化综合治理,构建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要优化网络空间管理,提升网络风险预警和防护能力,筑牢网络空间风险防范屏障。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和网络舆情应对协同机制;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净化网络环境,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文化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经营规范以及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文化从业者和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