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科学》是三位杰出学者的跨学科之作,作者分别为罗切斯特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2021年的卡尔·萨根奖章获得者亚当·弗兰克,达特茅斯学院理论物理学与自然哲学教授、2019年的邓普顿奖得主马塞洛·格雷斯,以及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认知科学哲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埃文·汤普森。该书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于2024年春推出之后,在西方社会引起广泛关注。美国《科学》杂志的书评栏目作者认为“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有望成为经典”。《纽约时报》排名榜首作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伦则称赞道:“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
亚当·弗兰克在罗切斯特科学院讲座现场其实,我们对“盲点”一词并不陌生。在生理学中,盲点指的是视网膜上的一个特殊的区域。这里是神经纤维的汇集点,因缺乏感光细胞,无法感知外部光线,也无法产生神经信号,从而形成了视觉上的“空白”。尽管我们的两只眼睛中都存在视觉盲点,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毫无察觉。这是因为我们双眼视野重叠,大脑可通过整合来自每只眼睛的信息自动补偿盲点产生的视觉缺失。
《何为科学》一书的三位作者巧妙地借用了“盲点”这一概念,认为人类认识科学时也存在一种类似视觉盲点的奇特现象。虽然这种认知盲点使我们对一些原本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而不见,并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经验证据的准确理解,深刻塑造了我们对现代科学的整体认知,但我们自己竟对此全然不知。
“盲点带来的悲剧在于,我们失去了人类知识中至关重要的东西,即我们的生活经验。”“盲点将我们困囿于一种误解科学并使生活世界和人类经验变得贫瘠的世界观中,由于盲点的存在,我们今天对科学的认识不够完整,甚至带有偏差。这种片面的科学理解体现在,我们忘记了直接经验才是科学的本质来源和坚实支撑,反而将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嫁接到科学上。“这种世界观认为,科学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客观物理实在的真实描述,或至少是对所有可观察物理现象的真实描述。”这种盲点视角下的世界观,不仅会影响科学内部的运行,而且易于诱发诸多环境与社会危机。
由于“我们的科学世界观正陷入一个深刻且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使我们当前经历的危机在本质上已演变成一种意义危机”,因此三位作者“怀着深深的忧虑撰写了这本书”,并在书中以盲点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盲点的形成原因及其在不同科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何为科学》一书视野宏大,内容融贯文理,为其撰写简明而精准的导读并非易事。为此,我们仅在此分享一些译介偶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引,助力读者在阅读之旅中获得更多启迪。
为何要关注这本书
《何为科学》是一部兼具学术专业性与大众普及性的著作,它以科学与哲学的双重视角探讨了“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去,又渴望拥抱怎样的未来”这一命题。三位作者在书中反思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大问题:科学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是否也付出了一些代价,而这些代价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我们应如何全面评估这些代价对科学理论和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未来的科学发展又该如何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通过对多个科学领域前沿理论和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三位作者指出: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不知不觉促进了盲点世界观的形成;盲点造成了科学与经验之间的脱节,它是“科学在思考物质、时间、生命和心灵时面临诸多挑战并陷入困境的核心原因”。
当前,科学越来越社会化,社会也越来越科学化。科学已深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为了避免重蹈弗兰肯斯坦式的悲剧,身处现代科学洪流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必要直面盲点,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储备用于参与科学讨论与决策的思想资源。如果我们对盲点视若无睹,继续在科学与经验的怪圈中徘徊,人类发展的巨轮或将驶向在劫难逃的危险水域。
例如,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的过度开发,不仅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破坏,还引发了气候变化、生态灾难以及疾病的全球大流行等问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虽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却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领域的突破,虽让人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飞跃,但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
面对现代科学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人们过去对科学所持的态度和立场不尽相同。譬如,科学必胜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无往不利的探索方式,能够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能解答事实性的问题,还能最终化解诸如道德和价值判断等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相信科学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科技的光芒终将照亮一切未知领域。与此相对的是科学否定主义。科学否定主义者对科学的权威持怀疑立场,拒绝接受科学提供的某些事实和概念,认为科学的发展并非始终有益,科学可能已在某些方面触及瓶颈,甚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科学否定主义者主张,人类应当重新审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及时踩下限制科学技术持续高速发展的刹车装置,以免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诚然,这两种回应方式均存在问题:科学必胜主义陷入了过度乐观的技术决定论,忽视了现代科学与人类经验之间的深刻联系,过于神化科学与科学家的力量;而科学否定主义则习惯于持过度悲观的态度看待科学,无视现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也未能认识到现代科学在应对复杂问题时展现的适应性与创造力,从而进一步助长了反智主义情绪的蔓延。
然而,这两种立场均未能深入揭示科学本身所蕴含的内在矛盾,也忽视了科学文化以及伦理之间的复杂交织,更未能从完整意义上反思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角色与定位。《何为科学》的三位作者则对现代科学进行了独特的诊断,指出科学危机的根源在于我们将盲点世界观嫁接到了科学之上。
尽管现代科学本身建立在人类主观经验的根基之上,但为了追求客观科学真理,并获得理解世界各种现象的上帝视角,现代科学致力于采用各种方法与策略掩盖科学与人类直接经验之间的深刻联系。这种割裂使现代科学逐渐脱离直接经验,走向数学化与形式化,甚至将数学化与形式化的内容视为世界上固有的实在。这种倾向不仅在科学理论中显现出内在的矛盾,也在实践层面暴露出深刻的危机。
诚如三位作者所指出的,在理论层面,现代科学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认知工具和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的诸多方面,但在应对一些更为复杂的谜题和悖论时,现代科学的资源与解释仍显得左支右绌。例如,在处理时间与宇宙的本质、物质与观察者的关系、生命与知觉的起源、心灵与意义的联结,以及意识的本质等难题时,现代科学的局限性越发凸显。这些未解之谜不仅挑战着科学的边界,也引发我们对科学方法和世界观的深刻反思——究竟科学还能为我们揭示多少关于世界和自身的真相?
而在实践层面,现代科学的危机更加直观地体现在人类生存的脆弱性上。三位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一系列迫在眉睫的全球危机,包括气候变化的加剧、生境的持续破坏、新兴疾病的全球流行、数字监控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全面普及。这些问题不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所处的社会构成了严峻挑战,也对我们如何维护道德原则和捍卫人类自主性提出了深刻考问。现代科学在应对这些复杂现实问题时暴露出的局限性,进一步揭示了盲点作为科学内在困境的根源。正是由于我们对直接经验的忽视、对抽象理论的过度依赖,才使得人类在运用科学处理生活世界中的许多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位作者通过对盲点的深刻反思,不仅揭示了现代科学面临的核心问题,还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与批判科学必胜主义与科学否定主义这两大阵营对科学的不同态度。
一方面,在科学必胜主义者看来,科学意味着可靠、客观与正确,是通向真理的不二法门。然而,盲点的存在提醒我们,科学并非毫无瑕疵。科学来源于人类经验,是对人类经验的不断精炼,实际上正是这种高度精炼才为科学披上了权威的外衣。三位作者在书中重现了在人类最初探索自然时直接经验的优先性,揭示了实验场域中的科学工作间通过隔离复杂的真实世界逐步掩盖人类主观性的过程,探究了数学演绎与抽象思维在科学实践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经纬。然而我们却在此进程中渐渐忘记了科学始终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作者警示道:“我们掌握着由自己绘制的最精确的地图,但却遗忘了我们正是那位绘图者。如果不改变自己在求索之路上的导航方式,我们势必会在危险与混乱中越陷越深。”
另一方面,科学否定主义则导致了人们对科学的疏离与不信任,甚至催生了蔑视科学和放任伪科学传播的现象。然而,《何为科学》的三位作者认为,这种态度同样不可取,因为在人类面临复杂多变的现实挑战时,如果缺乏科学的支持,我们将难以有效识别问题、制定方案、协调资源以应对危机,因此完全抛弃现代科学并非明智之举。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否定科学的价值,或质疑抽象思维的必要性。他们带领读者穿梭于多个科学领域,阐明科学虽是人类经验的产物,但依然是人类用来化解自然和社会危机的重要工具。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科学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科学,即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人类经验在科学中的意义与价值。正如三位作者所提醒的:“虽然我们同意在当下这个科学否定主义盛行、虚假信息泛滥的时代,保卫科学尤为重要,但是对盲点过分强调,不仅无益于保卫科学,反而有可能事与愿违。”这番话发人深省——我们是否正在用错误的方式解读科学,以致阻碍了它真正发挥作用?
简言之,《何为科学》一书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平视科学,明白无论多么枝繁叶茂的科学理论都拥有扎根在人类直接经验中的根系,人类才是科学的创造者,科学并非绝对真理,科学家也并非不容置疑的圣人。
这本书的内容概述
《何为科学》一书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盲点”这一关键概念,并详细阐述了盲点的特征、类型与形成。之后的每个部分则聚焦于科学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的盲点展开详细论述。
第一部分“我们何以至此?”从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出发,追溯了科学用数学抽象取代人类主观经验的表现,旨在揭示盲点世界观的哲学起源与科学起源。例如,温度从代表着人类对冷热的直接感知,转化成了对微观粒子平均动能的测度。作者称这种现象为“悄然替代”。三位作者指出,盲点世界观有一系列鲜明的特征,包含自然两分论、还原主义、客观主义、物理主义、数学实体的物化,以及经验作为副现象等。这一世界观通过种种方式遮蔽了我们的直接经验,譬如悄然替代、具体性误置谬误、结构不变量的物化和经验失忆症等。结果,世界被人为地分割成主观的生活世界与客观的科学世界。现代科学试图成为客观世界的绝对主宰,以貌似客观的抽象概念悄然替代人们的主观经验,并进一步将这些抽象概念实在化为人类经验的基础。随着经典力学的诞生,这种盲点逐渐成形,科学家们自信满满地宣称:“大自然的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然而,问题在于,抽象概念无法充分解释“就在那里”的实在,那些被忽视的具体经验才是这些抽象概念的真正源泉。
第二部分“和谐有序的宇宙”聚焦于物理学领域的盲点,着重剖析了时间、物质这些自然要素被科学化为抽象模型的过程。在第3章,作者从时间这一主题切入,借用柏格森提出的“绵延”概念,分析了盲点如何导致生活时间被时钟时间所取代。作者指出,科学对时间的精确测量,实际上是建立在我们对时间的直接感知之上的。而当科学试图抽离这些主观体验,追求纯粹的“客观”时间时,反而暴露出一个深刻的盲点。在第4章,作者批判了一些人将经典物理学视为揭示自然终极本体论的唯一真理的错误看法,认为这种迷信本身就是盲点的典型体现。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兴起,经典物理学的世界观不可避免地被瓦解。量子物理学中充满了与我们的直觉格格不入的怪异现象,譬如“叠加”和“纠缠”等,对这些现象的阐释完全依赖于实验室的观测结果。在作者看来,这种脱离直接经验的“客观主义本体论”正是物理学领域的另一大盲点。在第5章,作者回顾了柏格森和爱因斯坦围绕相对论展开的经典争论,提出只有整合两者的视角,才能超越相对论中的盲点。无疑,这种整合视角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解读时间、引力、粒子等宇宙学中的关键问题。
在第三部分“生命和心灵”中,三位作者将关注的重心从外部世界转向了人类本身,着重关注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中的盲点。在第6章,作者指出,生命科学中的盲点使科学家习惯用机器隐喻解释生命,但这种还原主义视角时常忽略了生命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生命不仅仅是一部复杂的机器,更是一个整体且动态的存在。因此,要真正理解生命本质,就需要突破过于依赖基因与分子的还原主义视角,重视生命的整体性与动态性。第7章集中探讨了认知科学中的“计算盲点”问题。作者批判了将心智简单等同于计算机的做法,认为这种思路忽视了心智与直接经验之间的重要联系,而“意识难题”正是这一盲点的直接产物。作者强调,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心智与主观经验的关系,不能让这种盲点继续限制我们对意识的理解。第8章进一步深入到意识的层面,探讨既作为觉知本身,又作为觉知对象的意识之中蕴含的盲点问题。作者提倡用“神经现象学”来整合直接经验与神经科学的意识研究,以突破意识科学的局限,为全面理解意识提供新进路。作者还在这一部分展望了突破盲点的可能性: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直接经验在理解生命和心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第四部分“行星”中,三位作者深入反思了盲点世界观对地球的影响,批判了将自然简化为纯粹资源的观念,指出行星尺度上的盲点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气候变化、生境破坏和传染病大流行等全球性危机。作者认为,地球系统科学、“人类世”概念和盖亚理论,为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球之间的深层联系带来了重要启发;复杂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和多层次耦合关系,为我们全面理解地球这个复杂整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复杂系统理论取代传统的盲点科学叙事,勇于突破机械化的政治经济学文化框架,尽快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第四部分虽然只有一章,但作者对已经完全数学化的经济学着墨甚多,并对经济学中的理性行动者假说和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剖析。作者认为,这些经济学理论没有意识到生物圈的存在,“这可以被视为其最大的盲点”。
《何为科学》一书的结语如同大多数学术通俗读物一样写得不长,但却写得相当圆融。作者开宗明义:“我们的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盲点的关注。”因为,只有先认识到盲点的存在,才能迈出超越盲点的第一步。至于如何超越盲点,作者开出的处方是“不要重复那些错误”,亦即不要犯悄然替代、经验失忆症之类忽视生活世界和人类经验的错误。不过,作者也强调指出,“抽象并非问题所在。我们的问题在于未能理解抽象的本质,并用它们取代了具体”。在结尾,三位作者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我们不能让科学仍然埋没于近几百年的哲学信念中,这些哲学信念和当下的我们毫不相关,它们不能告诉我们现在身处何方,也不能告诉我们将去往何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者既不反对科学本身,也不反对哲学理念,他们反对的是科学身上如附骨之疽般存在的一种哲学偏见——忽视人类经验的盲点世界观。
《何为科学》一书横跨多个科学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叙事方式虽令人耳目一新,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非专业读者的阅读门槛。为了让各领域中的科学理论变得更加易懂,作者尽可能使用通俗语言来解释那些深奥的术语,并努力清晰呈现各科学领域的盲点形态及其遮蔽人类经验的过程。即便如此,要完全把握书中的核心思想,对许多非专业读者来说仍需做一些努力。为此,我们建议读者在阅读时,先从书中的第一部分开始,重点关注书中的概念框架;然后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优先阅读与自己熟悉的科学领域有关的章节;再由易到难,阅读内容相对陌生的其余章节,并最终实现对全书内容的完整把握。
三位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哲学与科学文献,譬如胡塞尔的现象学、梅洛-庞蒂关于身体经验的论述、西田几多郎对纯粹经验的理解、怀特海对自然两分的批判、卡特赖特对物理定律的批判性研究以及预测加工理论等。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查阅一些相关的参考文献,将有助于读者深化对书中关键概念和核心内容的理解。
此外,我们强烈建议读者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结合书中的观点,思考盲点在读者所在的领域或行业中是否也在无形中左右着人们的实践与判断,以及在当代科学实践和应对全球性挑战过程中盲点世界观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能够收获更多的惊喜。
这本书的未尽之处
《何为科学》一书兼具广度与深度,是一次从哲学进路探究科学困境的大胆尝试。要使这样一部跨越文理之作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成理,不仅要求作者在逻辑结构上匠心独运,还需要作者在思想内容上推陈出新,在语言表达上精雕细琢。在有限的篇幅中,三位作者巧妙地展示了科学发展的复杂性与哲学反思的深刻性,并运用生动的实例对不易理解的概念与观点进行了清晰的阐释,成功地将科学的具体实践与哲学的抽象思考融会贯通,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看待现代科学的窗户。
然而,这本书也存在一些未尽之处。在某些问题的讨论上,或因篇幅受限,并未展开更为深入的分析。这些未尽之处不仅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在此,仅举几例试做说明。
首先,在科学哲学领域,《何为科学》揭示了人类在科学实践中的认知局限,启发我们对科学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行批判性反思。三位作者指出,盲点遮蔽了在科学认识中占据基础地位的直接经验,使人们将科学理论误以为是实在本身,但他们并未对直接经验的重要来源——观察及其与理论的关系展开更深入的考察。例如,眼见为实是对的吗?科学探究是应该从经验事实出发,还是从理论假说出发?如何从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推导出科学理论?怎样避免“先入之见”对观察与实验的影响?在经验事实和现有理论出现矛盾时,科学家是应该修改理论还是质疑实验的准确性?对于这些问题,《何为科学》并未给出详细的理论阐释。在科学哲学中,皮埃尔·迪昂、托马斯·库恩、保罗·费耶阿本德等人曾支持一种“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人们的视觉经验不可能完全客观,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观察者头脑中的已有说法的影响。具体而言,两个正常的观察者,在相同的感官输入下,他们的知觉体验可能会截然不同。例如,有经验的医生能够快速在X光片上识别出病灶,而未经训练的外行则很难做到这一点。由此可见,观察并非纯粹的、中立的经验活动,所有的观察都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论所渗透。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中立的事实来判定不同理论的优劣。而且,观察不免会出错,早期人类基于观察得出的“地球静止不动”的结论后来就被现代科学彻底推翻。这意味着基于观察建构的科学理论仍需要不断迭代和更新,以及时反映人类对自然的更为准确的认识。这一哲学讨论提醒我们,科学并非恒定不变的完美体系。相反,科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开放性。科学不需要,也不可能为人类提供绝对客观且正确的知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科学中出现了某种错误,就蔑视甚至诋毁科学,进而放弃对客观性与真理的追求。从《何为科学》出发深入思考这些科学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将启发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科学的本质与局限。
其次,在科学史领域,《何为科学》探讨了现代科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引发了我们对“李约瑟难题”的深刻反思:为何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未能在中国发生?更广义地说,《何为科学》也启发我们思考:为什么科学革命以及现代科学体系在近代西方能够蓬勃发展?解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探讨现代科学的起源,还需要触及科学何以嵌入社会、文化和哲学的矩阵之中,这促使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文化根基。《何为科学》作者指出,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诞生与盲点形而上学的形成并行不悖。但是,《何为科学》并未从比较研究进路考察东西方科学史发展路径的差异,亦未深入探索盲点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影响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与盲点世界观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崇尚理性的传统。古希腊的哲学遗产在中世纪通过肇始于8世纪中期的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和12世纪在西南欧洲兴起的大翻译运动得以保存,并被转译为拉丁文本,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又被重新发掘整理。至16世纪,这些思想成为指导自然探索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随着数理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可控实验的相继导入,人类在17世纪实现了科学认识上的飞跃,逐步建立起一个无限延展且与人类价值分离的宇宙观。现代科学由此诞生,盲点世界观也随之形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探讨西方科学的发展路径,也可以借此视角反思中国在接受西方科学过程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盲点世界观的影响?又是如何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框架中寻求突破盲点世界观的局限的?《何为科学》关于科学史的讨论为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使我们重新回到“科玄论战”“废止中医案”等历史事件中,反思这些争议如何影响了当代中国科学与科学文化的发展,审视科学的社会制度背景与思想文化土壤如何共同塑造了当今中国科学的面貌。
再次,在科学社会学领域,《何为科学》提示读者要深入探讨科学建制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在18世纪的法国,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科学逐渐从一项业余爱好活动转变为一种专门职业,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科学相关的体制化建设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渐次展开,例如义务教育制度、理科院系和大学实验室的建立。这些变化不仅使科学实践更加规范化,也强化了科学共同体对抽象概念的依赖。然而,这种依赖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科学中的盲点的影响范围。
《何为科学》中提到的工作间是科学实践的重要场域,科学家通过在工作间中摆脱直接经验的方式将自然现象重新定义并系统化,从而实现了科学的专业化。这一过程虽然赋予科学以强大的解释力,但也在无意间掩盖了科学实践中蕴含的人类主观性。《何为科学》并未进一步在理论上深究科学家作为主体在工作间场域中的认知、操作与互动的方式,他们是如何塑造科学实践与知识生产的,科学家的个人经验、理论框架以及他们在实验室内的集体协作,又是如何影响实验结果与科学传播的。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布鲁诺·拉图尔等科学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来进一步补充这一视角。拉图尔通过对实验室生活的考察,揭示了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如何通过特定的技术、仪器和语言,不断将复杂的自然现象转化为可控的实验对象。这种转化过程是科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却也使科学与日常经验的关系变得更加疏离。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社会事件,如“疯牛病”“水俣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转基因食品争议”以及“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等,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科学实践中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也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科学权威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公众参与科学研究与决策的重要性。《何为科学》对人类主观经验的重视提醒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的社会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张力,并思考如何在科学发展与公共信任之间搭建更稳固的桥梁。
最后,关于三位作者在结语中给出的超越盲点的建议,究竟能否真正达到超越盲点、克服科学局限性的效果,尚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作者对盲点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代科学与人类经验关联的重新审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与启迪。它不仅促使我们正确看待现代科学,也为未来的科学探索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但是,作者在书中只是一味地强调不要重犯悄然替代、经验失忆症之类忽视生活世界和人类经验的错误。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不再重复这类错误?难道高度重视作者所推崇的复杂系统科学就能超越盲点?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作者能够识别盲点的存在,揭示盲点问题,已属难能可贵。正如我们不能苛求科研人员只是发现了导致某种神秘疾病的病原体,却没能找到对付这种病原体的治疗方法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作者在书中没有明确给出解决盲点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方案而加以指责。也许《何为科学》会因此而招致一些人士的不满,但它极有可能会因提出了盲点概念而成为科学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就像提出范式概念的托马斯·库恩所写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那样。
总而言之,《何为科学》一书以及由它生发出的上述视角,一并启迪读者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现代科学。作者在书中通过别具一格的分析方法,凸显了现代科学与人类经验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深入探讨盲点产生的根源与后果,论证了人类急需一种超越盲点的新科学观。这种新科学观不仅仅是科学方法论本身的革新,更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我们需要关注人类如何在直接经验的框架下理解和塑造这个世界。只有在这种超越盲点的科学观的引导下,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现代科学的局限,并推动现代科学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作为《何为科学》一书的译者,我们的上述理解是否准确,尚需交由各位雅士读完全书后评判。
本文为《何为科学:科学是什么,科学不是什么》一书的译者导读,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刊载。
《何为科学:科学是什么,科学不是什么》,【美】亚当·弗兰克、【美】马塞洛·格雷斯、【加】埃文·汤普森/著 周程、廖新媛、杨军洁、万舒婵/译,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