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桂语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新征程上,应从深化教育引导、融入社会实践、结合时代需求等方面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深化教育引导,筑牢思想根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就必须强化教育和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体系的各阶段、各环节、各领域之中,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的功能。在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课堂和校园文化,贯穿于德育课程、主题教育全过程,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方式讲好红色故事,通过社区宣传栏、公益广告、文艺演出的形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宣传、弘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家风家训传承活动,不仅有利于绵延和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以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方式,集聚人心、集聚情感、集聚力量。
融入社会实践,推动知行合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人们坚守的行为准则。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结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以及基层治理,鼓励党员、群众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爱岗敬业评选活动、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具象化。强化典型示范作用。在组织、社区、企业广泛宣传英雄模范的典型案例与先进事迹,激发人民群众在学习榜样过程中,洗礼思想、净化心灵、锤炼作风。融入行业规范与日常生活。将“诚信”纳入企业信用体系,将“友善”融入社区公约,在职业规范中体现“敬业”要求。不仅如此,还要鼓励家庭制定家风家规,倡导尊老爱幼、文明餐桌、绿色出行等。
结合时代需求,动态创新发展。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应与时俱进地调整表达方式和实践载体,使其与当代社会变革和技术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内容创新。深入挖掘科技创新榜样资源,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以“友善”“和谐”为核心,创新探索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依托“村超”“村BA”等乡村体育赛事,培育村民团结、自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强化载体创新。建立数字化实践平台,通过志愿服务、环保行为、文明出行等积累积分,建立文明档案,借助数字技术再现烽火岁月,让英雄故事连通今昔、直抵人心。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