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宁东站正式启用网约车呼车系统,旅客下了高铁后可以“无缝衔接”网约车。那么,新系统让大家打车更便捷了吗?5月19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市民认为,不但候车环境变好了,还能减少车和人互相找不到的情况;但也有市民称,乘客授权才能让网约车进场的设置,会增加节假日的等车时间。
南宁东站打网约车有新方式
目前,南宁东站的网约车上车点位于北广场地下层。19日中午,记者在南宁东站出口看到,旅客下车后跟随标识指引,很容易找到位于北广场地下的网约车呼车区。该区域宽敞明亮,有供乘客休息等候的座椅,还有提示网约车到达信息的电子屏幕。
网约车呼车区。
乘客要怎么乘车?记者体验发现,乘客下单时,要确认订单上车点为“北广场-地下1层-网约车上车点”,地下停车场入口有道闸,要在呼车屏输入车牌号或微信扫码输入车牌号,授权车辆入场。授权之后,候车室的电子屏幕和广播,都会提示XXXX(车牌号)小车已在X点(候车点)等候,乘客前往相应的乘车点乘车即可。
乘客正在呼叫。
市民有赞有弹,挺方便仍需改进
19日中午,市民吕女士第一次使用了该系统。她说,自己以往都在地面打网约车,如果遇到雨天,拎着行李很不方便,如今通过预约方便了不少,也不用担心日晒雨淋。正在等车的班先生也称,授权网约车入场后,他只需看着软件等候即可,不用焦虑。
此前,有乘客表示,南宁东站周边路况比较复杂,有时网约车在地图上显示“近在眼前”,乘客却怎么也找不到司机,乘客与司机要不断打电话沟通才能上车,“对不熟悉车站周边情况的乘客来说,新系统能省不少事”。
乘客前去坐网约车。
不过,部分乘客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市民赵先生表示,在新系统启用前,乘客可以把起点设置在网约车上车点,出站就可以叫车,前往上车点的时间正好等司机赶来,到达上车点即可走人。如今,乘客要到达候车室才能输入信息通知司机入场,无形中增加了等车时间,客流高峰时可能会导致堵车,从而降低出行效率,希望能继续优化各个衔接环节,减少乘客的候车时间。
在社交媒体上,还有网友表示,该系统“有问题”,自己现场打车失败了,网约车无法进入接客区,最终不得不另寻他法,重新打车或自己再走到地面,很折腾人。
部门:智能呼叫规范管理
据介绍,这个系统已经上线运行了一段时间。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根据“五一”期间的运行情况来看,高峰期间的网约车排队进场时间和乘客平均候车时间都缩短了,网约车辆提前进场占位等候造成拥堵及乘客进入车辆上客区的情况减少了,司机、乘客相互间找不到位置、拥堵导致延误、纠纷事件造成的投诉量也下降了很多。
呼叫系统。
南宁东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提供重点旅客引导、帮扶、绿色通道等服务,如重点旅客需乘坐网约车,可在预约前向服务台工作人员说明上车地点,工作人员会协助做好进出站服务。
乘客在等候车辆。
记者从南宁市出租汽车协会了解到,接单后的网约车需按照接客流程,在收到呼车系统发送的乘客到达短信后,方可驶进网约车上客区接客,否则无法驶进道闸;系统禁止巡游车无网约单进入网约车上客点,禁止未收到乘客到达短信的车辆停在道闸前。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对网约车进站接客进行管理,减少拥堵。
另一方面,只有“两证”(网约车道路运输证、驾驶员从业资格证)齐全,并在政府部门报备注册过的网约车及驾驶员才有资格进场,旅客的乘车安全有保障,也减少后续产生纠纷的可能性。
乘客上车离开。
记者手记:有诚意的第一步
火车站,是一座城市的窗口。我们甚至可以说,有时候大家对这座城市的第一感觉,是从火车站开始的。想要给乘客留个好印象,解决“打车难”是其中重要一环。南宁,现在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5月19日中午,记者在南宁东站体验网约车呼车系统时,因为不是出行高峰期,等车的乘客并不多,哪怕需要比平常多一个“授权”网约车进入接客点的步骤,打车过程也很“丝滑”。遇到乘客对约车方法有疑问,现场的工作人员也都很耐心地进行解释和引导。
但部分乘客对这一服务仍有顾虑,从现场也能看到,地下停车场的入口和接客区域,位置始终是有限的,遇上节假日人多的时候,短时间内大家同时下单、呼车,难免出现拥堵,继而影响乘客的等候时间。
既然地下堵车概率大,那为什么不换到地面?诚然,对于一些熟悉车站周边情况的人来说,地面上哪里能迅速打到网约车,他们烂熟于心。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技能,需要一个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打车模式,给予指引。
纵然“授权”网约车进入接客点的体验,还不尽善尽美,但南宁已跨出了第一步。毕竟任谁看到干净整洁的呼车区域,还有细致耐心的工作人员,都能看到南宁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诚意。
至于搜集乘客们的反馈意见再做出相应的整改,是下一步的事情了。国外一些机场、车站对网约车的约束可以参考。例如,网约车需要在指定停车区域候客,平台不会给范围外的派单;网约车停车区域停满了之后,不允许新进来的网约车继续候客;在指定区域候客的网约车,会采用虚拟排队的形式获取订单,即先进候客区域的车辆先得到订单,这样能最大限度维持现场秩序。
上一篇:交管“多面手” 群众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