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黄凡 秦朔朋友圈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白头鹰 铜牛
近期,以“桥水”为代表的国际知名资产管理巨头们出手增持中国资产,并减配美国资产。
根据公开的信息,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在2025年一季度对投资组合的调整中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它增持中国资产(如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和黄金,同时减持美国科技股及标普500ETF。
淡马锡、阿帕卢萨管理公司等加仓中概股ETF和个股,他们认为中国消费市场与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将推动长期增长。
高盛、野村证券等机构也上调了中国股票评级,并把部分资金从印度、日本转向中国。
还有,外资通过港股通连续四个月净买入A股,摩根大通等机构也直接加仓哔哩哔哩、招商银行等港股标的。
这些国际资管巨头们的操作背后,反映了它们对全球经济格局、市场风险及资产配置的深层考量。我们就来一起深入分析一下。
国际资管巨头们资产配置调整的核心逻辑为何?
以“桥水”为例, 今年第一季度对阿里巴巴的持仓从25.5万股激增至566万股,增幅超21倍,并成为其第四大重仓股。这一操作与中概股一季度表现强劲密切相关——阿里巴巴美股当季上涨55%,远超美股大盘表现。
此外,中国政策对科技行业的支持以及经济复苏预期,可能增强了桥水对中国资产的信心。
与此同时,桥水大幅减持了谷歌、英伟达、Meta等科技股,其中英伟达持仓减少18.7%,Meta减少31.5%。美国科技股一季度普遍表现疲软(如英伟达当季下跌),进一步加剧了桥水的谨慎态度。
桥水联席首席投资官凯伦·卡尼奥尔-坦布尔曾表示,全球经济格局正从“美国主导”转向多极化,需降低对美国资产的敞口,增加对其他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的配置。中概股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既受益于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也具备估值优势。
桥水的创始人达利欧(Ray Dalio)曾警告,当前AI热潮可能重演2000年互联网泡沫,科技股估值过高且面临利率风险。此外,他多次强调国际权力重构和地缘风险加剧。
因此,中概股的增持可能被视为对冲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的策略。例如,特朗普政府的潜在关税政策或中美摩擦升级风险,促使桥水通过多元化配置降低单一市场冲击。
顺便补充一下信息,达利欧先生对债务与债务周期很有研究,他的著作《债务危机》中文版在国内曾畅销多年,书中分析总结了历史上发生在全球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债务危机”其成因以及应对危机的经验教训。
值得一提的是,达利欧先生是一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他在去年9月初接受视频采访中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内经济当时面临的问题,并且还提出一些应对建议。详见本人去年9月在秦圈发文《如何看待达利欧观点?如何扛过这一轮经济调整长周期?》。
现在,美股市场过度集中于少数科技巨头的现象被桥水视为系统性风险。通过减持头部科技股并增持标普500ETF(尽管减持59%但仍为第一大持仓),桥水试图在保留市场广泛敞口的同时降低个股风险。
总体而言,国际资管巨头近期增持中国资产(尤其是科技、消费和金融板块)以捕捉增长潜力,同时减持美国高估值科技股以规避风险的策略,貌似是对“东升西降”趋势的押注,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全球资本对中美经济格局、市场估值和政策预期的短期阶段性调整。
中美的经济背景真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吗?
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和研究,中美经济的真实情况可从以下多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
1.2024年美国名义GDP为27.36万亿美元,中国为19万亿美元,中国占美国的69.4%。但也有专家说要按PPP(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达34.64万亿美元,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达5.4%,美国则意外下滑0.3%,为三年来首次负增长。
长期来看,中国年均增速约为美国的2倍,IMF预测中国GDP有望在10年内超越美国。但国内居民对中国GDP5.4%的增速体感不太相同。
2.在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中国工业增加值是美国的2.02倍,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30%,尤其在新能源车、光伏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如光伏组件占全球80%)。
尽管美方经常称美国制造业回流初见成效,但2023年其制造业增加值仍仅为中国的56%。美国服务业占GDP超80%,包括金融、科技等高附加值领域;中国服务业占比54.6%,但增速快,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崛起。
3.从科技与创新的角度看,美国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核心技术领域仍领先(占全球高科技产业附加值的68%),但中国研发投入增速超7%,5G、量子通信等应用技术突破显著。例如,华为7纳米芯片量产和C919大飞机订单显示国产替代加速。
4. 以消费市场与内需驱动来分析,美国个人消费占GDP近70%,整体消费力强劲,但高通胀和关税推升生活成本,中低收入群体压力显著。中国消费贡献率升至44.5%,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成为“压舱石”,85%外贸企业转向内销,银发经济、国潮品牌等新消费形态崛起。
其实,从以上各个不同维度看,中美经济有各自的优势。从长期挑战与风险而言,美国面临高债务、制造业空心化、政治极化等问题;而中国则需要面对房地产调整、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等难点。
而且,面对美国关税的各种不确定,国内的外贸行业这次面临的挑战实际上比2018年显然大得多了。外需下滑会通过企业利润下降传导至就业和居民收入,形成价格下行压力。
以下是最新的居民物价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数据:
2024年初至今,国内物价总体“稳中有降”,其实,通缩已经是不争之实了。
这几年来,国内经济已经进入调整周期,是不争之实。也不需要看众多的统计数据,我们光是凭自己居住小区的房价、自己关心的若干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以及身边亲戚朋友的就业与收入情况等“体感指标”,就能感觉来自经济基本面的寒气。
短期看,中美关税大战“临时停火”为全球经济注入信心;长期看,中国通过产业升级和区域合作缩小与美国的差距,而美国需解决结构性矛盾以维持领先。
经济实力的真实对比需超越GDP数字,综合考量创新力、社会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体而言,中美之间比较好的合作模式是优势互补,“东升西不降”应该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对各方都更有利的场景。
“东升西不降”场景下我们该如何配置资产?
既然,政策多变的特朗普总统成了美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作为普通投资人也只能适应这一“新常态”,并据此来做好自己的资产配置以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国内市场中的消费刚需、医疗健康、保险养老等行业的优秀者,也因有社会刚性需求的支持,而在未来会有稳定的盈利预期。这些建立在14亿人口大市场内需基础上的行业,不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关税大战直接冲击,行业中盈利稳定、现金流充沛的上市公司更能抵御风浪。
说到消费,笔者认为无论如何需要提一下作为有数百年历史的“国粹”——白酒。以A股上市的名牌白酒“五粮液”公司为例:4年前股价330多元,投资人们当时说是难得的稀缺投资品而去积极抢购,今天这家公司股价130元(2025年4月底的价格),而且4年间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了差不多一倍。投资人们现在反而对其避之则吉。
笔者认为投资逻辑很简单:公司在4月底的市值是5100亿,目前公司账上现金1400亿左右,几乎无负债,也就是说如果有5100亿把整个公司买下,马上就能回收现金1400亿,剩下的3700亿靠公司每年利润获取回报,2024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净利润为318亿。也就是说,即使今后公司业绩不增长,投资人11年就回本,还白赚了一只永远下蛋的金鸡。
不少人担心,我们的人口总数在下降,且年轻人都不喝白酒了。而事实上,全世界许多主要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人口都在下降,但高端烈酒的销量在这些市场不见减少,以文化同源的日本为例,在过去的二十到三十年里,日本的高端清酒、烧酒生产商依然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增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长期资产配置的角度看,投资人也应该进一步以地域上的多元化来实现投资风险分散。
其中一个选择是美股,美股中的科技巨头曾因中美双方的博弈而股价大幅回调,也为投资人带来了低位参与的好机会。一个月前如果投资人把握机会在低位买入,现在就已经有20%左右的盈利了。
仔细关注一下美股科技巨头们的财务数据,可以发现它们近期的营收与利润都能依然保持稳健增长。今后,预期中美之间的博弈依然会以不同的形式继续,而市场也会继续波动,若有进一步的低位出现,建议果断增加配置并做长期打算。
另一个多元化的选择是日本市场,刚宣布退休的股神巴菲特先生过去几年一直增持日本五大商社的股份,而且在刚召开的股东大会上也再次公开表示长期看好日本的投资。我们就做一回真正的巴菲特先生的追随者好了,知行合一是关键。
综上所述,国际资管巨头们一直坚持全球多元化配置,巴菲特先生同样如此,我们自然也该如此,以最终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