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法制报
图为刘源(左)与同事查阅案卷研究案情。□ 刘丽娜 张志青
刘源是冀中公安局交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从事交通管理工作 16 年来,他在多个角色间无缝切换:是路面上的交通 “指挥员”,是风雨中群众的“贴心人”,是交通案件质量的 “把关人”……16年间,刘源获评河北省“百姓心中好交警” 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路面上的 “指挥员”
刘源的工作岗位在辖区各主要街道上,每天早上7时10分左右,他就已经到岗,开始为早高峰做准备,给队员们开早会,叮嘱一天的主要工作。
为破解辖区交通拥堵难题,刘源带领团队绘制“交通治理作战图”:对油田主要路口的交通流量、通行条件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制定了《矿区道路交通管理办法》,加强道路硬件建设,科学设置交通标志标线,优化信号灯配时,增加隔离护栏,制作交通标志牌,处理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居民王师傅感慨道:“再也不用为路上堵车这点事儿担心了,路不堵,心就不堵。”
平峰时,他组织开展机动巡逻,精准打击交通违法行为,对轻微事故按快处快赔程序处置,避免交通拥堵;高峰时,他在主要路口疏导交通,纠正交通违法行为。
一次,他值勤时发现一辆公交车从右转弯车道向直行车道插队。刘源立即打手势制止,但司机毫不理睬,一个加速强行并入直行车道。刘源上前将公交车拦下,查看驾驶证后对司机说:“我现在将驾驶证先退还给你,下班后你到交警大队找我。”当天下午,刘源对司机唠起了“平安家常”:“你开的是公交车,车上乘客后面是十几个家庭的平安幸福,背后是多少双期待平安的眼睛……”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司机表示以后坚决改正。这种法理和情理结合的模式,成为刘源工作的一大特色。
风雨中的 “急先锋”
“车一熄火当时就有点儿慌,但看到往我这走过来的交警,这心立马就定下了大半。”2024年8月26日早晨,群众李先生的黑色轿车在行驶中涉水熄火。刘源看到后,挥手让他在原地不要动,然后慢慢蹚水过去查看情况,又拿过拖车绳,蹲下身仔细将绳子系牢。
“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大队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从领导到民辅警,不分岗位、不论职责,全员上路,分散到路面积水较深、道路施工的路段,全力保障道路通畅、群众安全。”那天,刘源和大家冒雨在齐膝深的水里疏导车辆,一站就是一上午,“荧光黄”的忙碌身影成为过往车辆的“水位标尺”。
狂风裹挟着雨水钻进雨衣,每一个民警全身上下都湿透了,脚在水里也泡得发白。一大队民警谢佳宁的小腿被雨鞋的硬毛边儿磨破了,当时就要打赤脚执勤。刘源怕他扎了脚,赶紧让他找双拖鞋穿,回去又催着他消毒。那一上午,他们光徒手推车就推了20多辆。
“水很凉,里边还掺杂着机油,执勤时也免不了被过往车辆溅得满头满脸是水,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只要群众有需要,就必须得上。”刘源的声调平缓,不是不累不辛苦,而是这种坚守和付出早已形成习惯、融入他们的工作日常。
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其他恶劣天气,只要有人民交警在的地方就有平安和希望。2023年的一天,突然下起大雨,一辆面包车轮胎打滑撞向绿化带,侧翻在路上,车里的人“砰砰”击打车窗向外求救。刘源和同事立即跑了过去,一边营救伤员,一边疏导交通,车玻璃划破了他们的手,血水顺着雨水淌下。很快,两名群众被成功救出,道路逐渐恢复正常通行。
案件质量的“把关人”
刘源不仅是一大队大队长,还兼任支队法制员、团支部书记、党支部组织委员。在他办公室,采访不时会被“打断”。有时是指挥中心转到大队的警情,需要他给报警人回电话;有时是办案民警来找他审核案卷,需要他把关签字;有时是上级部门打来电话,询问某项工作进展。刘源一边说着“不好意思”,一边“见缝插针”处理工作。他的工作状态概括起来就一个字——忙。
每天都忙些啥?从路面执勤疏导交通到查处治理各类交通违法,从维护交通安全设施到部署开展酒驾醉驾夜查,从交通安全宣讲到护学岗执勤,从负责整个支队的案卷质量考评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办理……
2024年3月26日15时许,辖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事故一方当事人姚某对事故认定不服,申请案件复核。作为支队的法制员,刘源深知这次复核的重要性,主动接过这起案件的复核任务,对案件进行全方面复盘,坚持把说清“法理”、说明“事理”、说通“情理”贯穿于事故复核处理的全过程,“背靠背”调解,“面对面”疏解,案件最终得到圆满解决。姚某握着刘源的手连声道谢,刘源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还得谢谢你们对公安的信任。”
经过不懈努力,2024年6月,刘源带领一大队获得2023年“全省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称号。2024年10月,在省公安厅交管总队组织的“春训秋考”实战练兵个人竞赛理论考试科目中,刘源夺得该科目第一名。
16年光阴,刘源把青春献给了红绿灯下的坚守,把初心写进了每一次风雨逆行,用“多面手”的全能素养,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着人民交警的忠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