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前者原因不明,又称高血压病;后者是由某些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占高血压患者的5%-10%。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可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及慢性肾病等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威胁生命。高血压该如何有效干预?
(一)高血压分级
高血压定义:
正常血压<120/80mmHg;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高血压140/90mmHg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90-99mmHg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100-109mmHg
3级高血压(重度)≥180/110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mmHg
(二)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
3次不同日测量非药物状态下,血压水平均达高血压水平,除外了继发性高血压即可诊断高血压病。
(三)高血压病的治疗目的:
1.减少或逆转靶器官损害程度,降低血压;
2.防止或减少心、脑、肾并发症;
3.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病残率。
降压目标:
青年人血压<130/85mmHg,老年人血压<140/90mmHg。
(四)降压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应用基本原则:遵循小剂量、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应用药物、个体化原则。
用药指导:高血压病需长期服药。①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不得自行增减和撤换药物。②某些药物可有直立性低血压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动作缓慢,当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时立即平卧。③用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可联合数种药物,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应根据血压的变化,遵医嘱调整剂量。④降压不宜过快、过低,尤其老年人,可因血压过低而影响脑部供血。
(五)高血压用药误区
误区一:无症状不服药 高血压通常在早期无明显症状,由此往往会掩盖病情,很多患者误以为没有症状说明病情不严重,不必服药。
误区二:凭感觉服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仅凭自我感觉服药,无不适感觉的时候就自行减量服药或不服降压药物,而一旦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就加大药量。然而,血压忽高忽低或下降过快,会造成靶器官损伤。
误区三:选择药物不适当 很多患者怕麻烦或者认为别人服药有效果,就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或按别人的药方服药,甚至听从别人的建议随意加大剂量,这都是不正确的做法。高血压病人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四:用药单一 高血压治疗大多推荐联合用药的方式。因为联合用药的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多种降压机制的需要,同时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六)非药物治疗
1.健康饮食:平衡膳食和营养。高血压患者饮食特别强调钠摄入量。食盐中致血压升高的成分是钠,世界卫生组织均建议每人每天钠盐摄入量6g以下,高血压患者限制在5g以下。
2.戒烟:吸烟易引发心血管病和癌症,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显著增加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
3.限制饮酒和戒酒: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减弱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血压偏高者不饮酒或少饮酒,高血压患者更应该节制。
4.休息:轻度高血压可以通过调整生活节奏、保证休息和睡眠而恢复正常。故高血压初期可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避免重体力活动,保证足够的睡眠。血压较高、症状较多或有并发症的应卧床休息。
5.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已确认的引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应限制每天摄入总热量,以达到控制和减轻体重的目的。
6.运动要求:活动不足或者静坐时间过长,是引发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增强运动如跑步、行走、游泳等。运动量指标为收缩压升高、心率增快,但舒张压不升高,一段时间后,血压下降,心率增加的幅度下降的运动量。
7.避免诱因:控制情绪,避免寒冷,注意保暖。避免蒸汽浴和过热的水洗澡。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和禁止长时间站立。
8.健康教育: 应提高高血压预防意识,提倡35岁以上成人定期体检,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9.保持良好心态: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长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过分波动。
高血压干预策略要做到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手一起抓",正确饮食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是关键,长期坚持就会收获健康。积极调整生活方式,让自己远离高血压。
(海南省老年病医院 魏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