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随着音乐节奏灵动起舞,编程无人机在指定路径间精准巡航,一群小学生围在展台前屏息凝神,等待AI模型生成创意方案……5月17日至18日,吉林省中小学人工智能综合实践活动现场化身为科技交流场,省内2万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带着对人工智能的探索热情齐聚长春,共同开启智慧与创新的深度对话。
作为省电化教育馆主办的标志性科创品牌活动,这场以“拥抱人工智能,成就科学梦想”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已走过10年发展历程。从最初数百人参与的创新试点,到如今形成线上线下联动、覆盖全学段的教育生态,活动规模今年再创新高——50余个涵盖编程开发、机器人工程、AI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实践项目,吸引全省数千支师生团队共同参与。“10年前,参与者主要来自城市学校;如今,越来越多乡村的孩子也加入到探索人工智能的行列中。”活动副总指挥、省电化教育馆项目部主任张宸语介绍,10年来,活动不仅推动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落地,更构建起“课堂学习—实践应用—创新提升”的立体化科创教育生态。
在优创未来实践区,长春市汽开区二实验学校团队正专注调试自主研发的“景区智能服务机器人”。该设备需在3分钟内完成垃圾识别、车辆引导、景区信息智能播报等复合任务。“环境光传感器参数需要优化!”队员闫禹名快速调整平板参数,最终机器人精准完成全流程操作,赢得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在创意智造展示区,白城市洮北区海明小学石笑源同学设计的“智能宠物养护系统”引发广泛关注。这套集成自动喂食、饮水监测、健康数据追踪和远程视频互动功能的智能小屋,精准回应了现代都市人群的宠物照护需求,其创新性设计和成熟的工程实践获得评委高度认可。
活动特别设置的科技体验区成为人气焦点。VR虚拟飞行平台上,学生们通过手势操控自主设计的飞行器穿越虚拟空域;语音交互展台前,5岁小朋友与AI助手进行多轮自然对话测试;3D打印工坊外,长龙般的队伍期待领取定制的机器人模型挂件。“原来人工智能可以这么有趣!”一名体验完沉浸式编程的学生兴奋地表示。
同期举办的吉林省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发展论坛,邀请北京、贵州等地的专家学者与省内一线教师开展深度研讨。长春市双阳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朱瑞晶分享的“农村学校AI课程本土化实施路径”,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黄东副主任展示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案例”引发与会者热烈反响。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师资能力提升体系建设等议题,成为推动区域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共识。
“人工智能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广大师生搭建的创新实践平台。”张宸语表示,活动通过持续打造“学、用、创”一体化的教育场景,致力于激发青少年探索科技的内生动力,培育兼具人工智能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这场跨越10年的教育探索,正以科技之名点燃更多学子的科创梦想,为我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张添怡
责编:秦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