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林黛玉出生于钟鸣鼎食的林家,其母乃金尊玉贵的贾家贵族千金贾敏,其父乃学识渊博的探花郎林如海,请的老师都是学霸级别、进士出身、做过知府的贾雨村先生。林黛玉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学完四书,虽为十几岁的小姐,胸襟格局绝非常人可比。只不过她生为女儿身,却有一颗多愁善感的文人心。
林黛玉的情怀,在元春省亲时的大展才学中可以看出。她替贾宝玉写了那首非常绝妙的《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实为黛玉所作)为前三首之冠。这首诗描写了一派怡然自得、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展现了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状态。与儒家经典《论语》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在太平盛世吃饱穿暖,与友人一起到郊外踏青、唱歌、沐浴尽兴而归。孔子的最高理想追求就是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林黛玉描写的盛世景象与孔子的理想盛世景象何其相似啊。
林黛玉在《葬花吟》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绝不只是少女的伤春情怀,难道不是曹雪芹对腐朽黑暗的封建世道悲愤的控诉吗?“花落人亡两不知”,风雨摧残花落是暗喻作者的高洁理想在现实生活中被摧残的崩溃与哀痛。她在《秋窗风雨夕》中写道:“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这既是对林黛玉的成长环境的描写,也是作者对现实的无奈接受。林黛玉的理想情怀打动了贾宝玉,他们都是至真至纯之人,他们是互相理解的灵魂知己。黛玉是纯真善良的化身,她唯一在乎的只剩下一个“情”字。林黛玉的情怀何尝不是代表着曹雪芹的文人理想?
下一篇:等母亲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