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当地时间5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俄乌直接会谈持续不足两小时就宣告结束,乌克兰代表团会后直言“毫无成果”。这场被外界寄予厚望的关键对话为何未能突破僵局?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首先是领土争端,这是双方最核心也是最难以调和的问题。乌克兰坚持恢复1991年领土边界,包括收复克里米亚和乌东地区;而俄罗斯则要求乌克兰承认现状,放弃上述地区。这一根本分歧几乎没有妥协空间,谈判难度极大。
其次是长期安全困境。乌克兰非常清楚,如果无法获得来自外部的安全保障——例如加入北约或是与第三方缔结安全协议,形成某种集体防卫机制——如果没有这样的集体防卫机制,就很难对俄罗斯形成有效制衡。而俄罗斯则认为,乌克兰追求的所谓安全保障明确针对俄罗斯,构成严重的安全威胁,因此将乌克兰的“永久中立”视为“持久和平”的前提条件,双方再次难以妥协。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在5月12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表示,无论俄乌,如果无法确保自身的长期安全,很难达成最终和解。
第二,虽然俄罗斯在战场上尚且无法取得彻底胜利,但客观上,乌军当前较俄军处于明显相对劣势。至少目前而言,时间站在俄军这一边,俄罗斯在谈判桌上坐得更稳,更不急于妥协。
还是兰德公司,他们在2025年1月9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乌克兰虽然“抵抗意志坚决”,但也已经“筋疲力尽”。外界注意到,俄罗斯谈判代表、总统特别助理梅金斯基15日在伊斯坦布尔就放出狠话,“俄罗斯不想要战争,但也准备好打上一年、两年、三年,无论这场战争要打上多久”;梅金斯基甚至表示,俄罗斯已经准备好打“无限期的战争”。
直新闻:既然分歧依旧,既然时间仍然在俄军这一边,俄罗斯为何此时主动求谈?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答案或许不在乌克兰,而在欧洲。
特朗普二次上台以来,美国频繁与俄罗斯接触,试图迅速结束俄乌冲突。
这种“特朗普和普京联合做局”的危机感,令欧洲产生强烈的不安,也在让欧洲逐渐觉醒。
单靠不满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俄乌冲突背后暴露的,是欧洲安全架构的根本性缺陷。在特朗普和美国右翼共和党人主导的外交方向下,传统的“跨大西洋同盟”正在走向历史剧本的尽头。因此欧洲强调坚决支持乌克兰,谋划的不仅是某种短期停火方案,更是酝酿更加长远的欧洲安全新秩序。
于是我们看到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喊话欧洲国家为自身安全承担更多责任,他甚至在5月13日表示愿意讨论将法国核武器部署在欧洲其他国家,以建立某种美国之外的核保护伞。
对普京而言,这一幕堪称噩梦。
俄罗斯当初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就是想换来一条“更安全、更可控的西部边界”。但三年过去,逐渐成形的却是一个在政治上更排斥俄罗斯、军事上更敌对俄罗斯的欧洲。
战场之外,一场没有硝烟的“欧洲反击战”,正在酝酿之中。当美国靠不住,乌克兰撑不住,欧洲突然站了出来,并不准备跟着美俄的游戏继续玩下去——这对莫斯科而言,才是最难预测的变量。
作者丨张思南
下一篇:数字化时代:中国女性群星闪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