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作为上海科技节的重要活动,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今天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人工智能成为多位嘉宾演讲中的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说,未来数十年里,将不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曾小勤教授介绍,上海交大今年4月发布了“AI十条”,希望为社会大众探索出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道路。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20%—30%的职业将被AI取代或实现自动化;到2045年,50%的职业将被AI取代。”蒲慕明告诉听众。如果这一预测基本准确,教育和科技传播工作将如何顺应这一趋势?他认为,要推动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三个维度看,加强社会伦理教育和群体生活规范培养,仍应是教师传道的重要内容;在授业维度,要从专业教育走向通用技能教育,因为大模型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大幅降低了各个专业的学习门槛;在解惑维度,要从传授知识走向传授自学求知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学习如何学习”。
蒲慕明院士在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演讲。
从教育模式来看,教师的功能要从教育的主导地位转向辅助地位,中小学和高校可更积极地开展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育,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将加快普及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蒲慕明说:“在中小学和高校的课程里,AI应成为与语文、数学一样的基础必修课。”
除了调整课程设置,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还可采取什么变革举措?曾小勤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AI十条”,它们聚焦人工智能学科跃升计划、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种子计划、科研布局中的人工智能专项行动计划、智慧文科建设、AI For Engineering(工程智能)赋能计划、AI+应用场景创新等10个领域,旨在夯实上海交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引领地位,推动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临床医学等方向的深度应用。
“高校不仅要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更要发挥监管引导的前哨作用,通过科技传播等工作引导AI向善。”曾小勤说,比如高校师生在研发大模型算法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消除算法偏见,体现人文关怀,助力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曾小勤副校长在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演讲。
在大会的仪式环节,发布了2025年上海科技传播“领航计划”。这项计划包括:上海市科委联合市人社局探索“以赛代评、以赛促评、以赛促育”的上海科普大赛暨科普人才培育行动,上海技术交易所开发的全国科普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上海科技馆实施的助力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计划,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电视台联合设立的科技传播创制中心等项目。
据悉,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作为上海科技传播领域的重要国际化交流平台,自2022年起已举办三届,为上海科普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今年是上海筹备2027年第19届世界科技传播大会的关键启动年,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以此为契机,将促进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技传播互动,为全球科技传播交流与合作贡献东方智慧。
原标题:《蒲慕明院士谈教育变革:不是AI取代人,而是不会用AI的人被取代》
栏目主编:黄海华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