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水财经社
有人说小米咎由自取,有人说雷军只是运气太差,从流量狂欢到信任崩塌,永远只隔12小时。
小水编辑部
进入到2025年,雷军和小米突然犯了太岁。
一场惨烈车祸,将意气风发、如日中天的雷军击落谷底。
5月15日,雷军在小米内部活动中的一段演讲视频流出,这也是他久违露面之后首次表露这段时间的想法。他坦言:“三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把一切都击碎了。我们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
这场事故,就是指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上的那场车祸——一辆小米SU7在智能驾驶状态下撞上水泥护栏后爆燃,车内三名女大学生全部遇难,我们可能永远感受不到三条鲜活生命在车里的痛苦和绝望。
这场事故像一记重锤,不仅砸碎了小米SU7的“安全神话”,更撕开了小米汽车在流量狂欢中埋下的隐患。而紧随其后的“碳纤维机盖”退车风波,更是将小米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小米向来以接地气和真诚为标签,但是在惨痛的事故面前,所有花里胡哨都是枉然。当“雷氏真诚”的人设遭遇流量反噬,小米和雷军,究竟该不该被原谅?
3月29日晚,武汉某高校学生罗睿驾驶小米SU7,与两位同学前往安徽池州参加事业编考试。当晚10点44分,车辆在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以116km/h的速度行驶时,因前方施工改道需逆行,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发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的提示。
然而,车辆未触发AEB紧急制动,驾驶员在1秒内接管后仍以97km/h的速度撞上水泥护栏,剧烈碰撞后车辆起火,三人不幸遇难。
这场事故的争议点在于:
AEB为何失效? 小米官方回应称,SU7标准版的AEB功能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而此类静态障碍物正是AEB开发的难点。但消费者质疑:既然明知技术有短板,为何在宣传中过度强调“135km/h刹停静止故障车”的能力?
智驾系统是否误导用户? 雷军曾将小米SU7的智能驾驶吹嘘为“行业领先”,但标准版车型仅搭载了84TOPS算力的Orin N芯片和11个摄像头,无激光雷达,感知能力远低于高配版。这种“版本割裂”的宣传,让消费者误以为“小米智驾=安全”,却忽略了不同车型的硬件差异。
电池安全是否达标? 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磷酸铁锂电池,但宁德时代否认事故车辆搭载其电池,比亚迪则保持沉默。更讽刺的是,小米曾宣称的“CTB电芯倒置技术”仅用于高配版,标准版车型在电池安全上存在差距。
事故发生后,小米股价单日暴跌5%,市值蒸发超800亿元,直到两个月后,公司股价仍未回到高点。
雷军在微博上的回应虽诚恳,但“绝不回避”的表态,在公众看来更像是危机公关的模板化操作。
如果说事故暴露了小米的技术短板,那么“碳纤维机盖”风波则彻底撕碎了小米的“真诚”人设。
2025年2月,小米SU7 Ultra上市,其选装的4.2万元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成为营销亮点。官方宣称,该部件“完全复刻原型车设计”,具备双风道导流、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等功能。
然而,首批车主提车后发现,气流根本无法导流,在 鼓风机测试中,机盖开孔处甚至连纸巾都吹不起来;
最后拆解后发现,所谓的“双风道”仅是开孔,未连接刹车散热系统,与普通铝制机盖相比,性能提升微乎其微。
车主们愤怒地指出:“我们花4.2万买的不是性能件,而是‘装饰件’!”面对质疑,小米汽车在5月7日深夜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值2000元)。
但这一方案被车主视为“避重就轻”。有车主直言:“改配需重新排队30周以上,2万积分补偿与4.2万元选装价格相比差距巨大,且未覆盖退车诉求。”
更令人玩味的是,雷军在直播中曾将碳纤维机盖称为“内部结构完全改变”的技术突破,如今却被证实只是一张“带孔的碳纤维皮肤”。
小米曾经享受过流量的红利,雷军也曾经被米粉众星拱月,我们其实也不能说雷军的真诚是套路,或者是装出来的,毕竟比起那些永远板着脸的老派企业家,以雷军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创业者,更加亲民接地气,也更愿意给用户提供情绪价值。
但是有时候过于享受流量带来的崇拜之后,也会往反方向发展,小米的困境,就是流量营销反噬的又一案例。
过去几年,雷军凭借“老实人”人设和“科技平权”的口号,将小米打造成“性价比”的代名词。但是消费者最后发现,所谓的“硬核科技”不过是“情绪套装”,而真正的核心技术(如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却被阉割。
这个结果,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如果你的真诚是用来套路消费者,是用来割韭菜,那么一旦人设崩塌,其带来的雪崩效应,很可能是不可逆转的。
况且,舆论监督的放大效应: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小米SU7的事故和碳纤维机盖风波,不仅引发了消费者的维权,更让竞争对手和媒体找到了攻击的靶子。
提出这个设问,在这个节骨眼上,很可能会被骂惨。
但是我们依然要冷静的对待,只是这个问题需要小米和雷军来作答。
雷军在这次流出的内部演讲中表示:“15岁的小米,不再是行业的新人,我们要有更高的标准和目标。”但问题是,小米真的准备好了吗?
在技术层面,小米需要承认,智能驾驶仍是一个“半成品”。与其在宣传中夸大其词,不如像特斯拉一样,明确告知用户“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如果无法提供与价格匹配的性能,不如放弃“炫技”,回归“务实”,就如那个“碳纤维皮肤”。
雷军自己也曾经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是他现在需要重新审视“雷氏营销”的边界。真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产品细节中。如果连“碳纤维机盖”这样的核心卖点都敢造假,又如何让消费者相信“小米造芯”的诚意?
给雷军一次机会?或许可以。但前提是,他们必须付出犯错的代价,而不要想再靠投机取巧蒙混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