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杨国良)每周三清晨,重庆市城口县任河小学音乐教师欧阳嫚都会驱车80分钟,赶往厚坪小学。当天,她要为这里的孩子们上两节音乐课,指导合唱团排练。这所乡镇小学过去因缺乏专业教师,音乐课长期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直到欧阳嫚加入教共体“走教教师”队伍,才让琴声真正在校园里流淌开来。
这是城口县推进教共体“师资共享”改革的一个缩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该县乡村校音体美、英语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2023年起,当地以任河小学教共体开展试点,建立“紧缺学科教师走教”机制,通过“教师流动不调动”的方式,让专业教师每周固定时间跨校授课,破解乡村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困境。
改革落地前,城口县教委用半年时间摸清“供需账”——建立教共体成员校师资“现状台账”和“需求台账”,发现城乡师资学科结构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乡村校音体美专业教师缺口达37%。为此,当地设立“走教准入线”:师德考核优秀、教学能力突出、专业对口者方可入库。通过“校初审+教共体审定+县教委核查”三级把关,首批遴选出27名音体美、英语教师组建走教团队,有效缓解了乡镇学校音体美专业师资紧缺的问题。
“过去上音乐课就是看视频,现在孩子能识谱、会合唱,眼里都有光了。”厚坪小学校长龙磊告诉记者,欧阳嫚不仅带班授课,还帮学校组建起首支合唱团。为确保走教实效,城口县构建“双线管理”机制,如“走教教师”每周至少在受援校授课2课时,通过“钉钉”系统打卡签到;同时建立教学效果追踪评估,将学生素养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纳入考核指标。
为破解教师“不愿走”“走不远”难题,城口县打出政策组合拳。每位走教教师人均每月可获800元左右的专项补助,年终考核优秀者在职称评审中可加3分——这堪称“重磅筹码”。三年来,已有9名走教教师凭借突出业绩破格晋升职称。县教委更将走教经历作为骨干教师评选“硬杠杠”,用政策导向推动优质师资主动下沉,让流动者“有甜头有奔头”。
原标题:重庆城口:“走教教师”破解乡村校音体美师资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