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5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等部门,积极准备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市场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之后的短短一周内,资本市场迅速掀起以银行、券商为主体的科创债发行“旋风”。
Wind数据显示,从5月6日到5月15日,共计有85只、合计规模约1358亿元的科创债(含科创票据)密集发行,这些科创债及科创票据的发行主体涉及新材料、信息技术、金融(银行和证券)、生物医药、电器设备等行业的国央企和民企,发行期限以中长期居多,超60只达到3年和5年期及以上。而截至5月11日已经发行完毕的科创债中,另一个特征也凸显出来——票面利率较低、认购倍数较高,普遍年利率在2%区间。
“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使得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拓展,推动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科创企业。另外一方面,当前经济结构转型与科技创新加速的背景下,市场对于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融资工具需求不断上升,科创债正好填补这一融资缺口。利率环境和资产配置变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利率下行和信用分化的市场环境下,科创债成为兼具信用溢价与政策支持的新兴品种,受到投资人关注。”5月16日,积极参与投资认购的上海澜成私募基金总经理许佳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科创债发行、认购火爆
被业内视为“准无风险利率”投资品种的科创债,一经问世,便受到各方热捧。
“银行、券商、各类发行企业在一周时间内积极发行科创债,票面利率低且认购倍数高,这说明了债券主体及债项本身的信用资质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作为科创债发行银行代表的交通银行方面表示。
据记者了解,就在5月7日首批公告发行的36单科创债项目中,交通银行担任主承销商项目共计8个,募集资金将投向半导体、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卡脖子”领域。其中交行牵头主承销的上海新微科技集团科技创新债券,系上海地区首单项目。
“本次发行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动力,募集资金将用于孵化集成电路领域等硬科技企业,为此次债市科技板的亮相贡献了‘上海样板’。本次首批公告的项目中,交行还通过引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发行人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丰富了首批项目发行方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此,交行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
5月14日,“龙头”券商国泰海通发布消息,河钢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河钢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可续期公司债券(第一期),本期债券是科技创新债券政策推出后全国首批、河北省首单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15亿元,发行期限3+N年,票面利率2.55%,由国泰海通担任牵头主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
5月9日,国泰海通发行的科创债也在上交所成功簿记发行,成为首批证券公司发行的科技创新公司债之一。据记者了解,国泰海通发行的科创债金额为人民币20亿元,分为两个品种,品种一为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发行规模为6亿元,票面利率1.70%;品种二为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发行规模为14亿元,票面利率2.10%。
此外,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第一期)发行规模14亿元,期限3年期,票面利率2%,创下长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长期信用债票面利率新低,全场认购倍数达3.7倍;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行2025年度第一期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2亿元,票面利率2.37%,票面利率较其去年同期发行的同类型产品降低超过151BP;东方证券在上交所发行的10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全场认购倍数超8倍;杭州银行在银行间发行的5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低至1.67%,认购倍数为4.47倍。
“虽然目前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中,科技型企业以央国企和头部民企为主,但未来会有更多成熟期、成长期民营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进行融资。另外一个可以预期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发行人创新债券条款设计,包括含权结构、发行缴款、还本付息等安排,这些都会更好匹配资金使用特点及融资需求。”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分析指出。
事实上,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即使科创债票面利率在2%区间也受到热捧。
“从表面上看,当前科创债的发行利率普遍在2%左右。但在当下整体利率下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普遍低于2%的背景下,2%左右的发行利率在同类中短期资产中并不算低,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具备一定吸引力。目前发行的科创债部分产品甚至通过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主导的资产支持计划落地,因此自带较强的信用背书和融资成本优势。且科创债作为政策支持项目,具备一定的政策信用,降低了投资人对风险补偿的要求。当前市场配置需求旺盛,在整体利率水平偏低、优质资产稀缺的背景下,投资者更愿意配置流动性好、信用等级高的产品,科创债正好满足了这一资产配置逻辑。”许佳莹指出。
上海另外一家大型保险资管机构债券投资负责人屈军告诉本报记者,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通知明确指出,支持发行人设置预期收益质押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可转换为股权、票面利率与科创企业成长或募投项目收益挂钩、以募投项目收益现金流为主要偿债来源等创新条款。
“这些创新条款将有助于提高债券投资价值和退出机制的灵活性,进而提高科技创新债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屈军坦言。
自5月6日至5月15日发行的85只科创债,其中有37只设置了特殊条款,包括但不限于经营维持承诺、回售、调整票面利率、利息递延权、持有人救济、偿债保障承诺、有条件赎回等。
未来规模将翻倍
尽管科创债成为机构投资者积极认购的“全新”投资品仅仅只有一周时间,不过截至目前,1400亿元的发行规模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胃口。
在许佳莹看来,对于银行理财、保险资金、债券基金等长期稳健配置型资金来说,科创债信用等级高、违约风险低;与国家战略匹配,具备政策背书;期限适中、流动性良好。这些优良的投资特性使得科创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类“准无风险资产”,成为底层资产配置中的重要一环。
许佳莹表示:“1400亿元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仍难完全满足我国高精尖企业的融资需求。随着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高成长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将迅速扩张。从配置角度看,当前市场对于低风险、稳收益资产的配置压力依然较大,科创债的供给仍显不足,未来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产品机制进一步扩容。预计未来1—2年内,科创债年发行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尤其是当地方金融机构和科创企业逐步加入发行队伍后,市场将迅速扩容。随着市场成熟度提升、投资者教育普及和流动性增强,科创债有望成为继国债、地方债之后的第三个重要信用资产类。”
那么,当前银行发行的科创债和券商发行的科创债有什么样的区别?
对此,许佳莹指出,银行发行的科创债更偏向政策导向型资金支持,资金用途往往与对接信贷或直接投向特定科创企业项目挂钩,具备更强的产业协同属性;券商发行的则多用于自营投资、资本中介功能扩展或科技创新类项目融资支持,更偏市场化,也可能具备一定的创新结构设计。总体而言,银行科创债偏“支持型”、券商科创债偏“投资型”。
也有业内人士进一步向本报记者分析,银行支持科技企业,是从体制、机制、产品、服务多维度渐步创新的,不少银行内部会考核人行口径的科技贷款余额,以及科创板客户,有的甚至这两年开始会细化考核“独角兽”等垂类头部科创企业的覆盖情况。而券商,除了直接投资科创领域,有的券商将此次募集资金用于科创的做市承销等业务。
“以招商证券为例,其在科创债募集说明书中表示,拟使用25亿元的额度用于科技创新类债券、ETF及其他公募基金的做市及风险对冲服务业务,科技创新类证券承销业务等。”上海另外一家券商债券投资负责人梁斌告诉本报记者。
事实上,由于科创债发行对象为特定投资者,因此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也对不同的发行主体偏好不同。
“科创债不能等同于无风险资产,但具备相对低风险特征,特别是由银行、券商等高信用主体发行的产品,风险较为可控。对于私募机构来说,对冲型私募更看重其流动性和稳定收益,固收增强类私募可能将其作为组合中的信用底仓,也有部分私募通过信用挖掘方式参与中小科创企业的债券投资,提高收益。”国内一家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