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夏高琴 南京摄影报道
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一群曾经被视为“被助者”的残疾人,正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助残事业中发光发热,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助人者”。
5月14日,南京市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启幕仪式上,轮椅上的朱军林自信地向各界人士展示着残疾人手工制品的精美与独特。而在数十公里之外的江北新区残联政务窗口郑佩韵,戴着助听器为前来办理业务的残疾人提供服务。他们,正是南京助残事业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
而在这场生命价值的华丽转身中,以南京市鼓楼区残联理事长王影为代表的残联工作者,通过持续完善的政策体系搭建帮扶阶梯;以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团队为典型的科研力量,用技术创新赋能特殊群体。
以残助残,打造社会样板实现自我价值
《华夏时报》记者见到郑佩韵时,他端坐在江北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残联窗口,面带微笑服务着前来办业务的市民,仔细观察他左耳戴着助听器,说话时稍显磕碰。
郑佩韵所在的工作岗位负责办理残疾人证迁移申请、残疾人证审核、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年审、残疾人就业按比例补贴初审、残疾人求职登记等诸多事项。任谁也想不到,他工作时使用的那套信息系统,其实是他自己开发的。
江北新区残联信息系统“我进入残联正好碰上信息技术改革,要无纸化办公,就开始自己写代码做这套系统。”郑佩韵岗位台账繁杂,手工登记工作量很大,也容易出错,但郑佩韵通过代码构建的平台实现了批量扫描录入,并且还具备报错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工作快了,他们(残疾人)就能少等待,能给别人带来便利我很开心。”郑佩韵说道。
同为残疾人的朱军林是位助残创业者。2013年起,朱军林投身到助残事业中,先后创办太阳花残疾人互助乐园及顶山街道太阳花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康复、照料等服务。
“我就希望每个残疾人都能自立自强,有自己事业和喜欢做的事情。”朱军林告诉记者。为了促进残疾人实现就业,朱军林在太阳花残疾人之家提供辅助性手工就业的同时,还先后开拓打造南京“喜憨儿洗车中心”、福利彩票站、菜鸟驿站、无障碍体验酒店等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场景。作为残疾人她懂他们就业的不易,但也看到了他们的可能性。
“实践证明,他们完全可以在这些场景中实现就业,残疾人可以成为一个快递员、洗车工、酒店从业者、彩票站老板等等。而我的目的就是越来越多的行业看见残疾人、认可残疾人。”朱军林说道。
从政务服务的效率革新到多元就业场景的开拓,这些实践印证着残疾人群体蕴含的巨大潜能。
政策助残,在基层工作中找难点寻方法
当个体努力汇聚成集体力量时,制度保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南京市残联发布《南京市残疾人基本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2025年版)》等四项政策,其中《关于健全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试行)》率先尝试利用养老机构现有床位资源收住重度残疾人,为“依老养残”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实现养老资源和残疾人托养资源的整合贯通,“养老+助残”协同发展,实现供需有效对接。记者了解到,该政策在全国尚属首创。
对于政策的制定,南京市残联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近年来,南京坚持为3.7万名重点困难残疾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大量的基层工作,让我们对残疾人群体的所需所求有了深刻认知。”
在基层工作中找问题提方法是南京残联系统核心工作法。今年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的鼓楼区残联理事长王影正是其中代表性人物。王影向记者举了个实例:“在我们入户探访时,碰到一位住在高楼层的肢体残疾人,他光是上下楼梯就得40分钟。这就导致他很少出门,一些基础的医疗和康复服务他很难享受到,我们就想到将服务送入户,后续也出台了《精准康复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细则》。”
在多年残疾人工作里,王影与同事们先后制定完善区级“残疾困难人员认定、社会保险、临时救助”等政策文件18个。“从区级到市级,我们的每项政策背后都是大量基层工作经验。”市残联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科技助残,科技向上也要向善
政策框架的完善为科技助残提供了方向指引,而科技创新又赋予政策实施更精准的抓手。这种良性互动在南京众多高校实验室里得到完美诠释。
在南京全国助残日的活动上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宋爱国教授团队展示的柔性手部康复机器人,为由脑卒中导致肢体障碍的患者点亮康复希望;去年11月,该团队研发的“人机共融型生机电一体化假肢手”也在第三届全球辅助技术奥运会斩获冠军。
日前,记者来到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了解到这两款机器人,其技术核心均来自力触觉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技术,而这项技术早前是为航空等军工领域所研发。“我们2000年起,关注到社会老龄化、残疾人群体的康复需求很大,当时我们说科技向上也要科技向善,这才开始开发技术在民生方面的应用场景。”宋爱国告诉记者。
多代人机共融型生机电一体化假肢手目前该团队研发的两款产品已进入市场化。当力触觉遥操作技术从航天领域“降维”应用于养老助残时,政策制定者倡导的“康复”理念便有了技术支点。“南京的高校资源很丰富,我们也在积极地把大家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高校科研资源与助残事业深度融合,来构建多维度科技助残体系。”市残联负责人告诉记者。
微光不问来处,星河自有归途,从政策设计者到技术研发者,从残障创业者到一线服务者,不同角色共同推动着“平等、融合、共享”的城市文明刻度。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上一篇:甘肃陇南启动干旱Ⅱ级应急响应
下一篇:小丹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