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坤英
无法到现场一睹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的展品,怎样才能一睹那些文物的魅力?
好不容易约上参观国家博物馆的门票,好不容易排队进入超火的“古代中国”展厅,怎样才能有所收获,不虚此行?如何让孩子在观看展品中读懂中华文化?
看完展览,除了留在相册里的照片,还有什么方式能重温国博“古代中国”里的文物之美?
一本《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可以回答上述问题。
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家博物馆推出了这本为广大公众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本书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融合“古代中国”历史长卷、文物三维模型数据、“国宝话文明”视频等多元创新形式,为读者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既能让观众在来国博前做足功课,提升观展体验,也可以把“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带回家”,时时品读回味。
该书由有着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博专业人员倾力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严格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透过字里行间与文明对话,探寻流淌在血脉中的文明密码。“编写团队长期工作在一线,可以说是非常了解观众,知道观众想听什么,知道用怎样的方式讲解更准确生动。”国博社会教育部王曦告诉记者,即使是在新书发布当天,仍有部分主创人员不能到场,在展厅为观众进行着讲解。
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的通史陈列,每年走进国博的700余万名
观众,都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作为心向往之的第一站。国博围绕“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相继打造了“中华文明云展”、凤冠系列文创等文化IP,《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一书是这一文化实践的延伸。在书中,读者将会遇见5000年前的“舞者”,他们在彩陶盆上手拉手跃动,用整齐的舞步与天地对话;看到武王伐纣的“报道”——铸于青铜簋上的铭文,记录下商周鼎革之际的惊心动魄;跟随战国商队用青铜节穿越关卡,感受古人的贸易智慧;欣赏一场东汉俳优艺人的“说唱”表演,听到穿越千年的欢声笑语;聆听九龙九凤冠诉说传奇故事,感叹紫禁城里的沧海桑田。
此外,读者扫码还可以欣赏“妇好”青铜鸮尊、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等16件核心文物的三维模型数据,通过指尖的旋转,将展厅中难得一见的文物角度尽收眼底;1.4米“古代中国”历史长卷,以文物勾勒出历史时代演进的轨迹;4幅超大尺幅拉页,全景呈现《宪宗元宵行乐图》《乾隆南巡图》等珍贵画卷,沉浸式欣赏国宝。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既是一部可捧读的“纸上古代中国”展览,更是一场打破时空界限的血脉基因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