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量贩零食第一股”万辰集团(300972.SZ)(下称“万辰”)举行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公司管理层就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财报显示,2024年万辰实现营收323.29亿元;净利润6.03亿元,以此计算净利率仅为1.87%;期间归母净利润2.94亿元,归母净利率更是低至0.91%。
业绩虽实现大增,但极低的盈利能力引发了不少市场关注。
业绩会上,针对投资者关心的提升净利率策略,万辰集团董事、副总经理王泽宁表态,未来公司将通过供应链更深入的合作、提升物流管理能力和不断深耕采购能力、优化商品结构和品类延伸,并不断提升数字化能力等多种举措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待改善
在量贩零食行业,普遍面临着毛利率低、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
早些年,万辰的主业为食用菌,自2022年正式涉足量贩零食后,其凭借零食店快速扩张实现业绩“狂飙”,量贩零食板块也早已取代食用菌成为业绩支柱。
去年,公司量贩零食业务实现营收317.9亿元,同比增长262.94%,贡献了98%以上的营收;另外食用菌业务营收5.4亿元,同比增长0.73%。
从盈利能力来看,2024年,万辰整体毛利率10.8%,其中量贩零食业务毛利率为10.9%,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剔除计提的股份支付费用后,量贩零食业务净利润为8.58亿元,对应净利率2.7%。
对比行业另一巨头鸣鸣很忙,2022年—2024年其毛利率稳定在7.5%—7.6%区间,净利润率则从1.7%提升至2.1%,经调整后净利润率保持在2.3%水平。
因此,如何在低价策略与利润之间找到平衡,成为量贩零食企业共同面对的课题。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盈利压力。万辰集团与鸣鸣很忙形成两强格局,双方通过“0加盟费”政策抢占市场,砸钱扩市场、也会使得盈利承压。
2024年,万辰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3倍,管理费用增长1.2倍,两项指标的增长都源于公司量贩零食业务扩张,费用相应增加。这些费用的大幅增加都会挤压利润空间。
单店收入下滑
从市场规模来看,万辰集团早已突破万店。
截至2024年末,其拥有14196家量贩零食门店,较上年末的4726家门店净增9470家,量贩零食板块营收也从2023年的87.59亿元飙升至317.9亿元。
可以说,公司业绩增长与规模扩张密切相关。但随着量贩零食进入下半场,开店速度放缓带来的增长压力逐渐显现。
据万辰方面披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签约门店超1.5万家,其中“好想来”单品牌突破1万家。结合去年门店信息来看,万辰第一季度新开门店仅千家左右,较去年一年净开9470家店速度已明显放缓。
好想来(左宇摄)同时,第一季度公司营收虽同比增长124%,但环比下滑7.64%。即门店规模增长,收入反而较去年四季度有所下滑,这意味着,其平均单店收入出现下滑。
事实上,单店收入下滑问题在2024年已初现端倪。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万辰门店数量达到14196家,2023年为4726家,测算2024年单店营收为336万元,同比小幅下降,“预计有门店加密的影响”。
门店加密虽能提升品牌区域曝光度和影响力。但也导致同一区域内门店竞争加剧,不仅要面对其他品牌的竞争,还需应对自家新店对老店客流和销量的分流。对于想要赚钱的加盟商而言,这显然不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2024年,万辰因经营原因闭店了242家,另有64家门店因转让等非经营原因减少,闭店率达6.47%。
为了提升门店收入与想象空间,2025年初,万辰旗下来优品在安徽合肥推出首个“来优品省钱超市”,将商品品类从休闲零食拓展至生活用品,包括个护家清、调味品、烟酒等,并计划发力自有品牌。
业绩会上,当被问及该模式进展及与普通零食店盈利能力差异时,万辰集团总经理王丽卿仅表示,不同门店店型的尝试正有序推进,后续以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准。
记者也曾就如何提升单店表现、提高门店存活率等问题询问万辰方面,但截至发稿并未回复。
董事长被立案调查
不止业绩破局不易,当前万辰集团更为市场关注的是董事长被立案调查。
今年3月,万辰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国家某监察委员会出具的公司董事长王健坤被留置、立案调查的通知书;在王健坤不能履行董事长职责期间,王丽卿代为履行。资料显示,二人为姐弟关系。
两个月过后,对于投资者关心的调查进展及管理层分工问题,王泽宁也未给出正面回应。
随后的4月,王泽宁、王丽卿、董事陈文柱签署的《一致行动协议》期限届满,双方确认不再续约,王丽卿、陈文柱所持有的万辰集团股份不再与王泽宁及其一致行动人合并计算。
关系解除后,王泽宁、福建农开发、漳州金万辰以及王泽宁的近亲属王健坤(王泽宁之父)及林该春(王泽宁之母)仍构成一致行动关系,合计持有公司53.8826%的股份。万辰实控人则由王泽宁、王丽卿、陈文柱变更为王泽宁。
截至4月19日,王丽卿仍持有福建农开发1%股权、漳州金万辰37.67%股权,陈文柱持有福建农开发19%股权。
事实上,这份协议本该于2024年4月到期,彼时续签一年。如今,在此敏感时期解除一致行动关系,也为公司未来发展增添更多不确定性。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