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5月15日讯 5月13日,“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成陕西首富”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然而,经多方核查,范代娣虽为巨子生物(02367.HK)创始人之一,但自2019年起已退出公司管理层。目前未在巨子生物及其关联公司三角防务(300775.SZ)担任职务,亦不在主要股东之列。
这场“首富乌龙”背后,其与丈夫严建亚创立的巨子生物却因市值飙升和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的高光表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从微商到美妆第一股:重组胶原蛋白的造富密码
巨子生物成立于2000年,凭借范代娣团队研发的重组类人胶原蛋白技术,公司早期通过医院渠道和微商模式打开市场。
2011年,其旗下品牌可复美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功切入医用敷料赛道。
此后,通过与西安创客村的分销合作,采用分级代理模式,一度贡献超50%营收。彼时,巨子生物迅速起量,但也因模式类传销争议饱受质疑。
2022年港交所上市后,巨子生物转向线上直销(DTC),绑定薇娅、李佳琦等头部主播,借助直播电商红利实现爆发式增长。
2024年,公司营收达55.39亿元,同比增长57.2%,其中可复美单品牌贡献82%的营收,毛利率高达82.1%。
凭借这一表现,其市值于2024年4月突破420亿港元,超越珀莱雅成为中国美妆第一股。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单一品牌依赖与研发短板
尽管业绩亮眼,巨子生物的隐患已浮出水面。
首先,营收高度依赖可复美。2024年,可复美销售额达45.42亿元,占比超八成,而另一早期品牌可丽金营收占比已从2019年的50.3%降至15.6%。
这种“单品依赖”导致抗风险能力薄弱,一旦市场竞争加剧或品牌声誉受损,增长或难持续。
其次,研发投入长期不足。2024年,巨子生物研发费用仅1.07亿元,占营收1.9%,远低于华熙生物(6%)、锦波生物(10.89%)等同业水平。
尽管公司声称拥有188项在研项目,但其核心专利多集中于2005-2013年,新品创新乏力。相比之下,锦波生物凭借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注射剂“薇旖美”已抢占医美高端市场,2024年毛利率高达95%。
医美布局滞后。巨子生物早在招股书中宣称将进军胶原蛋白注射领域,并计划2024年获批4款Ⅲ类医疗器械。
然而,截至2025年5月,其注射产品仍未获证,而锦波生物、创健医疗等竞争对手已率先获批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一延迟可能使其错失医美市场先机。
2025年4月,可复美被曝出“EGF添加门”事件。消费者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称其产品含违禁成分表皮生长因子(EGF),导致皮肤不良反应。
4月17日,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官网发布《情况通报》,表明目前国内尚无医疗器械医用敷料中“表皮生长因子(EGF)”标准化检测方法,故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对多批次投诉产品(可复美)进行检测,均未检出“表皮生长因子(EGF)”。
图片来源:截自陕西药监局官网事件背后,暴露出巨子生物在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把控上的漏洞,同时也折射出医用敷料行业宣传与监管的灰色地带,引发公众对品牌信任危机。
行业竞争加剧: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内卷”
巨子生物的崛起得益于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的高景气,但这一红利正被快速稀释。
华熙生物、爱美客、珀莱雅等企业纷纷布局,欧莱雅、自然堂等国际品牌亦推出同类产品。
技术层面,杭州美琉生物已将Ⅲ型重组胶原蛋白成本从8万元/公斤降至1万元/公斤,未来或冲击现有定价体系。
此外,敷尔佳、创健医疗等企业在医美领域的加速拿证,进一步挤压巨子生物的想象空间。
巨子生物凭借重组胶原蛋白的技术先发优势和直播电商红利,书写了一段资本市场的造富传奇。但神话能否延续?还只能打问号。
现阶段,过度依赖单一品牌、研发投入薄弱、医美转型滞后及监管风险,正成为其可持续增长的桎梏。
若不能尽快突破产品矩阵单一性、夯实技术壁垒,并在合规性上建立更严格的体系,这场“胶原蛋白神话”或将在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褪去光环。
关于公司发展相关问题,蓝鲸新闻记者通过官方邮件联系巨子生物,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文章来源:蓝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