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明确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此,必须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抓好“三农”工作实现“三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以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益。建设农业强国,就是要通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同时,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智慧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共同富裕筑牢经济基础。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构建完整产业链,积极发展新业态,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农业产业集群。要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种质资源创制,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运用数字资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质量,建立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不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效益。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乡村非遗旅游、办好“村歌”“村BA”等乡村公共艺术,实现以文彰旅,以旅塑文。
以激活创新动能实现农村增活力。通过深化党建引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培育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打造“清廉班子”、保障“清爽村务”、营造“清朗民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注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促进基层群众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衔接。要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挖掘农耕文明的时代价值,也要培育现代乡风文明,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在文明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本土文化精神。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大力推动农村“五网”建设,提升医疗、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农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统筹抓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要践行“两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推广低碳循环生产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以完善政策制度实现农民增收入。通过有序引导城市要素下乡进村,着力强化要素内外联动,围绕产业资源集聚要素,鼓励和规范社会资本投资,建立乡村产业项目准入清单管理制度,强化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服务乡村。做实做活“强村公司”,出台指导性文件,引导抱团发展,注重“全链条”服务、“全过程”保障、“全方位”激励。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依法依规落实和保障土地流转、转让、抵押、退出权益,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房屋等资产,积极完善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优化利益分配机制。要增强农民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做强乡村经营主体,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要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乡村新业态,开发多元就业岗位,有效开展农民新型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便捷精准就业,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各项权益,提高农民收入“含金量”。要加强乡村致富带头人培育,搭建服务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建立保障机制,促进致富带头人茁壮成长,为更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重庆市委会主委 丁时勇)